小班美术《小鱼吐泡泡》活动教案如何写?( 三 )


当贴第4个"泡泡"时,教师问:"是紧紧靠着第一个泡泡呢,还是离它远一点,或者离它很远呢?
分析:此环节的重点是帮助幼儿运用前面的经验,进一步强化图像组合意识 。教师通过演示,让幼儿明确怎样贴在一起或分开贴,将幼儿无意识的黏贴引导为有意识的黏贴 。通过与幼儿讨论如何选择"泡泡"的大小和颜色,强化幼儿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为后面幼儿的个性化黏贴作铺垫 。
.再次交代操作要求 。
今天我们要学习用糨糊来黏贴"泡泡" 。(教师逐一介绍工具材料--糨糊、抹布 。)你们会用糨糊黏贴吗谁会用糨糊贴"泡泡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如何正确抹糨糊及黏贴 。
分析:此环节的目的有二:一是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幼儿认为不用教师教自己也能学会这个本领,增强幼儿自主观察、学习的意识;二是教师可以由此了解幼儿在前一个环节中学习的情况,发现幼儿的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强化和补充,使指导具有针对性 。同时演示的幼儿又给能力较弱的幼儿做了一次示范,既满足了该幼儿的表现需要,也满足了其余幼儿再次观察学习的需要 。
四、幼儿创作教师提醒幼儿选择颜色、大小不一的圆片进行黏贴,并将多余的圆片放回原处 。
五、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师幼一起将所有作品布置在大展板上,教师引导幼儿找到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 。
.教师鼓励并引导幼儿对别人的作品发表看法 。如:"你喜欢哪里的泡泡呢?”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多次提到,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体现成就感 。幼儿对艺术活动的表现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常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 。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因而激发兴趣需要贯穿始终 。
2.5周岁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 。他们学习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结果 。因此,小班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注意游戏化、情景化,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 。
二、说活动目标: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是:
1、喜欢参加美术活动,体验印章印画的乐趣 。
2、能大胆选择色彩印画,表现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 。
3、体验鱼儿孤独和快乐的情绪 。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目标2 。目标1、3是情感目标,主要是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为下次的活动做一个精神铺垫 。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在活动中我准备了大大小小的瓶盖,都是我们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还有就是抹布、水粉颜料和大海的背景图以及每位幼儿一个鱼(胸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