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今天终于有了结果( 二 )


只是雨水的先后顺序,结果却是一个是森林,一个是沙漠,为什么?
因为水不只是代表物质,更是一种能量,水滋润大地,大地变强,反哺水汽蒸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山更绿,水也更能留得住 。
帮助理解,拿生活中一个很通俗的例子来说:
你想要温暖和鼓励,但因为感情受挫,暂时不想要“人”的陪伴,所以你就养了一条狗,你在狗狗的身上投注心血,随着时间的推移,狗狗用它的努力逗你笑,向你撒娇,让你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敢面对异性朋友 。
那么这时候回过头来看,你对狗狗初始的善就像水对大地初始的滋润,会让双方都有一个更好的结果百思特网,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地理解别人的苦难,互相温暖就是性善的体现 。
那么,问题来了,善既然是相互传递的,那么最开始传递善的起点在哪?
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今天终于有了结果



水有源,人有根 。
人性最初的善,其实就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而来,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并且分享自己紧缺的食物给孩子,所以人在懂得食物的获取困难后,有了感恩之心,除了人以外,这一点从乌鸦反哺也可看出 。
从这个层面来看人性本善,其实更能看到的是将人放置到一个社会环境中,更贴切“仁”的解字——二人——关系 。
通过非孤独的社会性,把人置于一定关系下,或是母子,或是亲友,或是师生等,这里的善,更讲求一种连接的关系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立足点是社会性,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补,有一种风险的规避之善 。
现在将两者放在一起,一个立足点是动物性,一个立足点是社会性,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双方并不构成矛盾 。
就好像一个人说这座桥真漂亮,一个人说这座桥真长,漂亮和长并不构成矛盾的非此即彼,但是否漂亮和是否长,可以引出一个共同看法,那就是对桥的满意与否 。
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今天终于有了结果



立足不同,生长不同,结果自然也有不同 。所以说荀子和孟子的观点其实是一种相互的补充,两者共为砝码,平衡人性 。
从对待物品看待两者,损人利己,自私自利,这是保证自己的生存无忧,体现动物性,慷慨捐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善的力量不断流转,稳定社会和谐,这突出社会性;
从战争中看待两者,持强凌弱,是根据掠夺的动物性而来,虽千万人吾往矣,百死不辞地捍卫家园,这又是善催发的勇敢;
从发展看待两者,侵害自然,却在短时间将生活水平提上去,生存更容易,封山育林,停耕休牧,人与自然和谐长久,共善而生......
其实,无论是荀子性恶的动物性,还是孟子性善的社会性,我们都不可偏执一方,而是要理解双方共处人性整体,没有动物性的私,人难以活,不能存也;没有社会性的公,人与人,人与自然难长久,不可寿也 。
人性真实的善恶情况是共处于同一个天平上,一起指导生活的实践行为,也即是说,人性根本就没有善恶之分,荀子和孟子的理论都源于同一个根,只是双方侧重点不同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