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用什么古典诗词合适( 三 )


《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屈原》作者:郭沫若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
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
”2、《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 。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
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 。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
4、简析婵娟形象 。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 。
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 。
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 。
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 。
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 。
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 。
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
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
5、《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 。
《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一 。
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 。
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 。
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 。
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 。
赋予了他雷电的性格 。
婵娟的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
在把要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时,作者也把他要贬斥的反面人物贬入深渊 。
南后郑袖的形象几乎集古往今来一切此类坏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凶残恶毒 。
可见,《屈原》的人物描写都具有一种极端的强烈的色彩,作者为突现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敢于大刀阔斧砍削一切枝蔓,不像现实主义注意细节的真实 。
6、《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 。
《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二 。
此剧故事情节单纯,结构安排集中 。
作者撇开屈原一生多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争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悬念多、起伏大、集中强烈 。
在一定的时间内,情节简单,可以给作者留出更多的“间隙”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内心,抒发感情 。
这是诗剧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