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国的古诗句( 五 )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
2、经国大业赖万民,六旬国度主义真 。
普天遍奏和谐曲,治国治家务实人 。
3、 民生有幸年年好,国运无疆日日长 。
共和国光辉灿烂,丰收年气象更新 。
关于国庆节的对联有:1、一步一歌六十几载,歌歌唱不尽山青水秀故园美;一朝一曲四个全面,曲曲道不完国富兵强万民情 。
2、 物换星移,千万里山河尽归人民所有:眉开眼笑,十三亿人民共祝祖国新生 。
个人能力有限,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
关于礼的古诗词 越多越好 谢谢 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 。
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 。
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 。
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 。
孔子时代已是如此,后世就更无法知其究竟了 。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
“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 。
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 。
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 。
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
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 。
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封建等级制度破坏,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 。
但由于周代礼制深入人心,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 。
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 。
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 。
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 。
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
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
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
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 。
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
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
”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
”《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
”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
”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
”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
”《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 。
”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