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阅读答案( 二 )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体现在哪些方面? 体现颜色的词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
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阅读答案

作文《古诗中的美》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
”朱先生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高文学素养这方面,把诗歌的作用放在了第一位上 。
的确,诗歌当中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其优秀作品都以优美凝炼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或昂扬豪迈,或清丽细腻,或发人深思,让我们难以忘怀 。
有谁没有为一首诗而感动过?所以诗歌在启发培养审美意识方面的确有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是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决定的,使学生的审美由被动、无意识变为主动、有意识,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的教往往流于简单化、学生的练也都是为了考试,诗中的情感、美的字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背过、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 。
如果说,课堂上的学习是给学生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美的种子,那么实际中,这颗种子是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 。
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以诗中的美引导学生,教师首先要能体会、把握作品的美,在这里,我只是对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希望能对别人有所启发 。
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古诗当中存在着: 一、 鲜明生动的形象美 。
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包含着生活本质和规律 。
古诗当中的美,首先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把握 。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
教师就是要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绚丽的色彩,明亮的色调,即使是没有太阳的日子,读来也会心中一片阳光,它们的美美在视觉的丰富,美在眼睛和心灵的享受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笔的勾勒,淡墨的渲染,便是一幅如在眼前的水墨画,开阔绵延,任人思绪飞到无限高无限远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清朗的景物,自然的天籁,轻松愉悦的身心,甚至闻的见空气中的味道,感觉到空气中的湿润,闭上眼睛读者已经脱离了身边的尘嚣 。
形象之美是无须分析讲解的,只要有视觉,能感受,所以,教师只需要问一句:你觉得美吗?为什么? 二、风格迥异的感情美 。
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 。
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 。
欣赏诗词中的感情,实际上也是在欣赏另一种人生,情感的体验是深入作者内心的最好途径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