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稿|套路其实就这么几个……( 二 )


事先准备的问题需要采访人员先背下来,不能拿着稿子去提问,要采用聊天的方式 。我们希望被采访者在面访过程中是松弛的,松弛是获得他本真状态的方法 。
除了直接采访之外,我们还会采用周边印证的方式,从主角身边的人那里,获得信息,并进行交叉验证 。
3具体的写作技巧——冲突、故百思特网事、细节、视角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写作这件事情的 。可能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写作是需要天赋和灵感的 。
但其实,世上并不存在从天而降的灵感写作 。在美国的所有文本,包括影视作品中,甚至像《海豚湾》那样的记录片,都会有一些清晰的脚本设置 。
一篇文本的推进,基本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
>>冲突
故事是由冲突完成的 。
这个冲突可以有一个主线的冲突,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又会设置一些小的冲突,通过障碍的呈现以及障碍的解决方法来呈现 。障碍的设置本身是具有共性的,文本的创作是需要读者的参与来完成的 。
就对人物写作的理解而言,我很喜欢奥威尔的一个看法,虽然大部分人对此或许并不认可,「任何人的一生,如果从内部来看,会是一连串的失败,想起来就太丢人现眼」 。
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商业人物背后的成功之痛 。这种成功之痛,就是我们对冲突的一种寻求,它通常分为 3 种:
第一,成功是一个暂时的事情,成功路上会遇到很多坎坷;
第二,当你事业成功的同时,你一定也会失去某些东西;
第二,当你处在成功的巅峰时,会对持续成功产生担忧 。
就像我们采访陈妙林(开元集团董事长)的时候,在表面的成功和耀眼之下,他其实非常焦虑,五星级酒店业正在下沉,企业体量大,转型困难...
这种痛是能够把精英人物拉下神坛,与读者完成一个共同价值传播与情感共鸣的过程 。
>>故事
采访完一个人物后的当天,写作者需要脱离文本、录音等,回忆出关于这个人物的 20 个关键词 。
服装、动作、语言、他讲述的一个小故事等等 。如果作者自己能被这 20 个细节打动,那么我相信这些细节同样也能打动读者 。
人是故事性动物,当我们想要传递一个价值观,形成一个价值认同的时候,一定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去完成的,而是通过故事打动别人 。
比如徐建军那篇文章,每隔三段五段一定会有一个小故事,当我们全部用叙事性的文字,去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会产生枯燥的感觉,这跟看影视剧的感受是一样的 。
>>细节
比如我们写徐小芳(行周末主编),采访过程中她有一句话:「 他妈个 B,你们这些不负责任的人,想让我当末代主编是吧!」 我当时就说,这句话一定是要放在文章开头的 。
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已经能基本完成对这个人物的信息构建 。
首先,她是个传媒人,第二她正处于不被大家看好的状态下,第三这个人真是足够江湖草莽,第四,她这个班子是从别人那里接过来的 。
通过这句话,这个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所以细节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它有可能是语言、着装、动作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 。
另外,在面谈的过程中,采访人员一定要整理录音 。如果只是现场笔记,不做录音,那句话可能就会变成「徐小芳不想当末代主编」 。所以录音是能原汁原味呈现当时场景,还原大量细节的一种方法 。
冲突、故事、细节,这三者之间相互交叉,故事包含细节,冲突是故事的内核,是对细节的捕捉 。
除了以上三个构成要素之外,我会反复跟写作者强调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视角,上帝视角 。
在上帝眼中,所有人都是可怜之人 。通过上帝视角观察别人的时候,人物会优缺点并行 。
年轻的小伙伴比较容易仰视被采访的精英 。平时你仰视或者怎样都可以,但采访过程中一定是平视的,写作过程中则要俯视 。
每个人性都有他的缺点,贪婪、好色等等,我们在写作中都会把它适当呈现出来,或者说做一个平衡 。一个人物「高大上 」的时候,他是失败的,因为他是平面的,但是在上帝视角中,他就是立体的 。

【人物特稿|套路其实就这么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