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湛江,最美湛江.的诗词( 二 )


建国后,尤其在8O年代雷州歌最为兴盛 。
1987年海康市、遂溪县、徐闻县、廉江市等四地合办《半岛文学》,首次举行题为“人逢喜事”雷州歌王比赛,雷州吴保盛获“歌王”奖 。
1.2 雷剧 。
该剧原名“大歌班”,又称“高台歌” 。
它是一种用雷州话演唱,有着独特曲调和表演方法 。
是广东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
主要在海康形成,分布于海康、遂溪、徐闻、廉江、电白等五县以及湛江市郊区和海南岛北部 。
该剧由雷州歌演变而成 。
历时约三百年 。
中间经过姑娘歌(始于清代康熙1662~1722年时期)、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问)、雷州歌剧(始于清道光1821~ 1911年的清末问)而至雷剧(1964年易名雷剧) 。
建国后该剧经过广大雷剧工作者的不断探索、钻研、创新 。
于1991年以《雷神的传说》一剧参加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获得二等奖 。
以《抓阄村长》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大奖 。
2 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f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等.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而广泛流传.长盛不衰 。
2.1 木偶戏 。
广东遂溪县的木偶属“粤西木偶”,具有悠久历史,元朝时已从中原传人广东,是广东木偶的分支 。
该剧属杖头木偶,操纵方法是“揸竹”,唱曲有粤曲、黎戏、白戏、雷歌等 。
1955年,广东省曾选拔遂溪县“胜凤仪”木偶剧团的《剑迫郭荣》剧组参加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木偶艺术调演 。
1959年还应邀到京与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同台献艺,受到国际著名木偶艺术家马耶诺娃赞扬:“粤西木偶戏不是一般的好 。
而是卓越的好 。
” 2.2 白戏 。
俗称“白仔戏”,主要流行于廉江西南以及毗邻遂溪和广西合浦一带,距今200多年历史 。
该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廉江市安铺镇附近的曲龙村,初时以竹筒配奏,群众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 。
时至清嘉庆年问(1796~1820),曲龙村艺人到广西、云南等地当挑夫,受到各地戏曲的影响和启迪后,才在演出时加入音乐伴奏,从此“竹筒戏”改称为“白戏” 。
目前,白戏团体6O多个,主要分布16个乡镇,另外不少女性加入白戏 。
演唱女腔,受到广大群众赞赏 。
2.3 安铺八音 。
是廉江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艺术 。
创立者是光绪年间该镇盛名的音乐爱好者李六朋秀才,至今已有8O多年历史 。
“八音”属民间音乐组织形式,主要由二胡、琵琶、月琴、箫、手铃、扣锣、小钹等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并流传于安铺镇的乡村 。
解放前,“八音”主要用于游神、娶新娘、祝寿等活动演奏 。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80年代,每逢“元宵节”和喜庆的日子,“八音”班,人人长衫马褂,衣冠楚楚,乐器均缀彩带、绒球、五彩缤纷,雅丽夺目,行进徐徐,音韵飘逸,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
2.4 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 。
2.4.1 飘色 。
流传于吴川市梅录、黄坡一带 。
主要由色柜、色梗、屏与飘(人物造型)组成,是通过精心设计装饰,使用隐蔽色梗(高级钢材)支撑人物凌空的造型艺...
我爱湛江,最美湛江.的诗词

瑞士日内瓦的资料 日内瓦(Geneva) 是瑞士境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瑞士第三大城市(第一大城市是苏黎世,第二大城市是巴塞尔,首都伯尔尼),位于西欧最大的湖泊--令人神往的 日内瓦湖之畔,法拉山和阿尔卑斯山近在眼前 。
日内瓦是瑞士第三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湖上的大喷泉是日内瓦的象征 。
日内瓦湖光山色四季皆具吸引力,它同时是世界各国际机构云集的国际化城市 。
日内瓦以其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重大的会议和展览会、令人垂涎的美食、清新的市郊风景及众多的游览项目和体育设施而著称与世 。
日内瓦也是世界钟表之都,钟表业与银行业成为日内瓦的两大精神支柱 。
地属北温带,受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替影响,气候变化较大 。
日内瓦是瑞士有名的游览胜地,有许多名胜古迹 。
有著名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圣-皮埃尔大教堂、大剧院、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日内瓦大学等 。
在日内瓦众多的博物馆内,收藏了很多中国、日本、希腊及罗马等古国的珍贵文物,在钟表博物馆(Watch Museum)内可找到人们对寻求时间的认知所作出努力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