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找东西很辛苦的古诗词( 四 )


君子学习 , 是听在耳里 , 记在心里 , 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 。一举一动 , 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 , 都可以垂范于人 。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 , 相距不过四寸而已 , 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 , 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 , 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 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 , 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 , 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 , 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 , 既崇高又全面 , 还可以通达世理 。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 , 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 。若上不崇师 , 下不尚礼 , 仅读些杂书 , 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 , 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 。要穷究圣人的智慧 , 寻求仁义的根本 , 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 。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 , 向下一顿 , 毛就完全顺了 。如果不究礼法 , 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 , 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 , 用戈舂黍米 , 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 , 是办不到的 。所以 , 尊崇礼仪 , 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 , 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 , 即使明察善辩 , 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 , 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 , 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 , 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 , 别与他争辩 。所以 , 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 , 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 , 就回避他;因此 , 对于恭敬有礼的人 , 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 , 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 , 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 。所以 , 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 , 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 。因此 , 君子不可浮躁 , 也不可怠慢 , 更不可盲目 , 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 , 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 , 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 , 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 , 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 。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 , 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 , 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 。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 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 , 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 , 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 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 , 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 。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 , 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 , 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 。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 , 就如同眼好五色 , 耳好五声 , 嘴好五味那样 , 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 。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 , 那么 , 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 , 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 , 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 。活着是如此 , 到死也不变 。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 。有德行和操守 , 才能做到坚定不移 , 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 。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 , 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 , 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 , 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