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的诗歌

“频频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杜甫《曲江二首之二》
古人形容人年龄的词有哪些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

【关于年龄的诗歌】

借指幼年 。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
” 9岁 九龄:为9岁 。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十三:为13岁 。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
志学:为15岁 。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
16岁 二八:为16岁 。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
指刚成年 。
指二十岁 。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
始室:三十岁 。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
”艾称年老的 。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