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京岘山’名字来历?

相传 , 在2400年前的周朝 , 有一风水先生登上京岘山 , 看到这里云雾缭绕 , 紫气升腾 , 就断定这一带要出王侯将相 。到了公元前221年 , 秦始皇最终消灭六国诸侯王 , 统一全中国 。为保其一统江山万古千秋 , 秦始皇传旨 , 急驱3000多名赭衣囚徒 , 星夜赶往京岘山 , 名为修筑驰道 , 实是砍毁古树名木 , 劈山削岭 , 断其“龙脉” , 败其“风水” , 并煞费苦心地将谷阳更名为“丹徒” , 顾名思义 , 即赤衣囚徒之地 。
丹徒的地名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 , 时隔若干朝代 , 开明贤能的清朝皇帝乾隆杂韵《京岘山》写了这样一首诗:“凿京岘命赭衣徒 , 名象虽存迹久芜 , 未及临洮东属海 , 长城筑罢竟亡胡 。”秦始皇已经把长城筑好 , 为什么还会灭亡?乾隆是对秦始皇不会引导使用人才 , 而是不义、不仁、扼杀人才进行了抨击 。
其实 , 京岘山满盈的灵气 , 京口城的人才源泉 , 是凿不完砍不光的 。后来 , 京口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 , 孕育着刘裕、李德裕、宗泽、张玉书等帝王将相 , 京岘山山傍水峰媚 , 湖依山水灵 , 真山真水 , 那秀气灵气的内涵 , 吸引着无数的名人雅士 。唐末以来 , 许多名人或筑室或墓葬于京岘山 。
宋代名将宗泽 , 浙江义乌人 , 于宋宣和元年被罢职闲居京口四年 。空闲时他常到东郊游览 , 欣赏京口壮丽山川 , 尤其喜爱京岘山的景色 。他的夫人陈氏不幸病逝 , 宗泽把她安葬在京岘山陈家湾 , 并赋诗一首:“一对龙湖青眼开 , 乾坤倚剑独徘徊 , 白云是处堪埋骨 , 京岘山头梦未回 。”其时他己经60多岁 , 将失妻的惆怅、将“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的情怀向京岘山倾诉 。宗泽死后 , 其子宗颖 , 部将岳飞遂遵照遗嘱 , 将其灵柩千里迢迢护送到京岘山与陈氏夫人合葬 , 埋在青山绿水中 , 与奔腾的长江应和 。
“青山欲共高人语 , 联翩万马来无数 。”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 也对京岘山有过感怀 。
郑成功 , 福建南安人 , 为抗清复明 , 三度北伐 , 于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组成北伐“海师” , 白帆如雪 , 屯军在焦山江面 , 砍断由铁链组成的“滚江龙” , 焚烧可以走马安炮的“木浮营” , 摧毁了清军的江防 。“铁人军”打下了银山门 , 攻克了镇江 , 并驻守35天 , 后因为兵败金陵 , 才被迫撤离镇江 , 其时已是秋天 。
郑成功在镇江等待从南京败下来的将士 , 怀着北伐失利的惆怅 , 前来拜谒京岘山寺及宗泽墓 。
郑成功拜谒京岘山后 , 即率军撤离镇江到厦门整军重组 , 后来与清军作战打了不少的胜仗 , 虽然没有扭转历史乾坤 , 但最终赶走了荷兰人 , 收复了台湾 , 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 。
“斜阳草树 , 寻常巷陌”的京口城里 , 现在也是群楼林立 , 如同春笋;道路宽畅 , 林阴延伸;广场开阔 , 繁花似锦;各色雕塑、音乐喷泉构成一派现代的城市景象……京岘山、禹山公园正在规划;京岘山路、禹山北路、铁城路正在拓宽 。原来坡陡路窄的镇澄路 , 经大量的削坡拉直、拓宽改造 , 已呈现宽广平坦、绿树成荫、鲜花延伸、设施齐全、宽40米的景观风貌 。它是联系造就人才的江苏大学、镇江高专、华东船院等大专院校的“学府路” , 是镇江的又一条生态大道……
孟浩然 山水诗词 我见你两个诗人都问了 我特此找了一篇区别艺术特色的评论和几首诗 。
木末芙蓉花 , 山中发红萼 。
涧户寂无人 , 纷纷开且落 。
(《辛夷坞》) 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
(《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鹿柴》) 登鹳雀楼 孟浩然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