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及赏析( 九 )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
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 。
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 。
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
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
毛泽东诗词咏梅背景 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
毛泽东诗词赏析——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原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附: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鉴赏】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 。
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
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 。
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 。
”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 。
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 。
”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 。
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 。
而咏梅诗词最多的名家,当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此类题材的诗词在百首以上 。
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 。
在这首词中,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 。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
”表明了创作契机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 。
“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 。
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 。
“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