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困局及其破局怎么写?( 六 )


伴随着他在音乐上的飞速长进,云迪的儿童手风琴也换成了120贝司的大手风琴 。琴的重量对一个不到7岁的孩子来讲自不用说 。更让云迪苦恼的是,重庆闷热的天气,常常使他几首曲子弹下来,稚嫩的前胸便热起了一片片通红的痱子 。李云迪哀求妈妈:“能不能让我弹一个不重也不热的琴 。”父亲嘴上不说什么,可心痛得要命,几经商量后决定:改学钢琴 。当时,李云迪的父母每月收入加起来只有200多元的月收入,买一架二手钢琴也要4000多元 。李云迪的母亲说:“云迪他爸那年刚好从部队专业,有笔转业费,就全投到这里来了 。”云迪此时艺术天赋的展露似乎也是有意要来安慰父母的 。他在重庆市少年宫刚刚学了3个月的钢琴,老师就对他的父母说:“这孩子领悟能力太强了,我都没法再教他了 。”于是再换老师,可得到回答仍然如此 。后来经朋友介绍,李云迪于1991年投到了四川省音乐学院附中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的名下 。但教授家在成都,李云迪和妈妈每天要往返于成都和重庆之间,学琴要紧,但功课更不能耽误,这是云迪母亲对他的要求 。于是,坐在火车上写作业,手心上温习学过的汉字成了李云迪经常的功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但教授的出现,使李云迪逐渐从一个有天赋的琴童向钢琴王子迈进 。1993年,李云迪获得了重庆市首届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 。1994年,他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同年,他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四川音乐轩辕附中 。飞扬的乐章伴随着家的奉献 。1995年,但教授应邀到深圳艺术学校任教,李云迪是跟是留,已经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变动 。父母毅然决定,但教授到哪,云迪就跟到哪 。也就是从这时起,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辞去了工作,专门来深圳陪读,从此就没再找过工作 。她说:“我把陪儿子练琴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 。”对于许多学钢琴的孩子来说,往往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 。张小鲁说:“我每次陪儿子练琴,都是非常非常用心地听 。每天陪上
5、6个小时,我并不觉得累 。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既然付出了精力,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 。”也许正是张小鲁执着的性格,使得李云迪很佩服她,也很听她的话 。有一次周末,李云迪家里要来亲戚,他一听便高兴了,“正好今天不用练琴”,他央求妈妈 。“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轻易改变 。”张小鲁严肃地对儿子说 。于是,他们把活动时间往后推,云迪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开始练琴,提前完成了作业后,才高高兴兴地和家人出去玩 。张小鲁觉得,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云迪需要大人的随时提醒 。有些原则的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 。李云迪也很理解妈妈,“其实我妈管得对,只要我完成了每天的正常学习任务,看电视、打乒乓球这些我喜欢的事情,我妈从来不干涉我 。”张小鲁的执着还表现在她对钢琴的领悟,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她和儿子达成了一种默契和理解 。一次,在一旁陪练的张小鲁发现云迪练习的曲子没有一点感情的投入,很不满意地转身便走 。李云迪的印象中,母亲对音乐始终是同样的挚爱,此时受到母亲的冷漠,李云迪很在乎,重新一遍遍地用心练,直到看到母亲的笑容 。李云迪经常对同学说:“我妈的耳朵特好使,谁也别想骗过她!”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李云迪对钢琴全身心投入的背后,他的父亲也在默默做着一切 。这位目前在重庆某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工作的中年男子,说起儿子李云迪显得异常朴实和平淡:“其实,云迪的性格可能有点像我,不太会讲话,但他内心很丰富 。我现在只能在周末回家看看,儿子大多数时间是在练琴,我也不好打搅他 。不过我还是经常给他们娘俩做点好吃的 。”熟悉李家的人悄悄地说,李川在外面也是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男子汉,一个人担负起全家的经济来源 。一回到家里,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的活就全被他都包下来了 。每周日回广州前,他还把煮好的汤放在冰箱里给妻子和儿子留着 。个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