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本版三国志有感怎么写?

读日本版三国志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日本版三国志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
作为一个游戏玩家,自然不会缺席日厂光荣的大作《三国志》以及《三国无双》然而玩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疑惑,那就是日本人做游戏的历史原型塑造,与我国国内流传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均相差很远 。与电视剧也大相径庭 。后来才知道日本人看的三国志压根不是我国流行的版本 。而是一个演义大家吉川英治所自己再写一遍的《日版三国志》 。其内容和你能找到的任何一本《三国志》、《后汉书》和《三国演义》都相差甚远 。
正好有幸收到了一份宝贵的读书券,便想着拿来看看日本作家吉川英治所写的日版三国志,到底和我国流行的《三国志》、《后汉书》和《三国演义》到底差别在哪 。
其实从演义的角度来说,原本有自我的修改和艺术加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于历史实录性质更多一些的《后汉书》和《三国志》来说,角色性格抽象不符合历史故事,那一定是角色的性格抽象有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眼里来说那就是角色的性格记载并非真实角色,或者读者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 。总之历史的已确定事件具有不可辩性,而人物如果记载有违事件,那一定是人物记载的问题 。比如不管后世有多少篇软文给多次屠城的曹操军队洗白,在当时曹操这个角色以及曹操军事集团一定是草菅人命的,所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不过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的吟诗罢了 。
而演义版本既然历朝历代养活了无数的说书先生、绘本画家、印刷书馆和唱戏的戏子,那么其形象一定是更符合大众的认知和理解,角色越鲜明越好,反而是具体历史事件可以稍微扭曲变动,创造出一些无中生有之事更是寻常 。既然薛平贵可以去追王宝钏,关公可以战秦琼,那么张飞也可以去鞭督邮,诸葛亮也可以像个睿智一样的.七擒孟获,观众欢迎就好,为了恰饭嘛,不丢人 。
果不其然在这本让我看的瞠目结舌的《三国》里,除了让我还能大概看出历史的轨迹之外,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为角色塑造服务 。所有的内容变得非常极端的“演义化”,比如一开始,花了非常大的篇幅去描述年轻的刘备挣了点钱之后去给母亲买茶叶,还认识了身为黄巾小兵的张飞,桃园结义这种在三国演义第一章回的内容直接被扔到了第八章 。
更过分的是当他需要突出个人武力的时候,吕布的个人形象从三国志里有勇无谋的将军变成三国演义里一个先是单挑连砍几员大将,再一个按着刘关张三个打的绝世猛男就已经很过分,极度违反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认知,结果到了日版三国志更加夸张了 。带着极少数的部队硬冲袁绍讨董大军的阵地,连着阵斩方悦、吓跑王匡,从一个军营突破到另一个军营,万军之中砍死一大票敌军将领 。直接冲到袁绍的大帐 。才被刘关张三个拦下来开始三英战吕布,这已经是T800级别的战斗能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