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晚春》教案写法怎么样?( 四 )


4.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
“师”的根本职能是“传道” 。“道”既要“传”,说 明不可先天获得,所以作者说:“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既然人莫能“无惑”,而“师”可“解感”,则可以推出“一切人都应从师学习”的结论 。
示小黑板 A 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辨析 3 个“惑”字 。翻译 。
5 .认识从师学习的正确态度 。
诵读“生乎吾前”至段末 。
示小黑板 B 面:“生乎吾前后,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思考:从这三个“师”中先排除一个差别最大的,再辨析剩下的两个 。
讨论后明确:①先排除后面一个(名词) 。②“师(道)”是“学习(道)”,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师(之),是“以(之)为师”,属意动用法(用学过的有关例句印证之:不耻下问,草菅其命,吾妻之美我) 。兼及“乎”、“所”的用法 。翻译这几个句子 。
讨沦:文中提到从师的态度,最明确的是哪一处?这个论断与上文有何逻辑联系?
明确:从师的正确态度概括起来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有道者为师),它的理论依据就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既然“传道”是“师”的根本任务,那么择“师”当然非“道”莫属,其余无论年龄、地位、学历……均可置之度外 。
6 .认识韩愈师道之论的局限性 。
思考:“师”是否能传一切“道”,授一切“业”,解一切“惑”?
明确:韩愈对“师”的作用强调过分了,与我们今天强调社会实践的观点相悖,这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
7.简要梳理第一段论证的逻辑关系 。
(四)初步理解韩愈写作的“浩然之气” 。
将本文与《小石潭记》一类散文比较,从感性方面领会本文的气势 。本文的气势从哪里来?
1.文章本来就有战斗性,几乎每一个观点都与世俗偏见尖锐对立,充满正义之气 。
2.严密的逻辑产生了不可辩驳的力量 。文章起首就抓住了“师”的实质,为全篇议论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论证从师的必要,显得理所当然;而师者传道,学者师道,就必然可推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3.语言的运用在意义上层层转接而下,有一种流动的气势 , 文中多处运用“顶真”辞格,使文气贯接;用词择句多带感情色彩,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如用“必”表坚定倡行师道;用“无……无……”的句式,明确排除“道”以外的一切从师前提;用“孰能无惑”这样的反问句表示一切人概莫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