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赵”字的诗句有哪些?( 二 )


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 , 在今吉林省境内 , 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 , 南宋时属西夏 , 并非金国土地 , 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 , 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 。
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 , 其入于史书 , 始于北宋 。
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 , 都是实指 , 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 , 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 , 似也不通 。
此为二 。
1980年 , 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 。
如台湾 《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 , 再次对 《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 。
他首先指出 《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 , 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 , 是尽人皆知的材料 , 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 。
其次 , 他认为 《满江红》词的格调 , 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 《小重山》风格迥异 , 前者慷慨激昂 , 英雄气色横溢 , 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 , 相形之下 , “ 《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 , 但没有阅历的词” 。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 。
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 , 岳飞的 《满江红》不是伪作 。
他认为:第一 , 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 , 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 。
据现有的史料看 , 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 。
如 《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 , 誓将直节报君仇 。
斩除顽恶还车驾 , 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 , 就不见于岳珂编的 《家集》中 , 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 , 那么 , 这首诗如果又因为 《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 , 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 , 从 《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 , 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 。
如“誓将直节报君仇 , 斩除顽恶还车驾” , 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的写照 , “不问登坛万户侯” , 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 《家集》中的一些题记 , 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 , 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 。
岳飞既然有 《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 , 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 , 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 , 关于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 , 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 , 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 , 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 , 即指广义的敌人 。
第三 , 如果 《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 , 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 , 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 , 那么词中的“靖康耻 , 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 , 那么 , 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 《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 , 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 , 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 。
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 , “三十功名尘与土” , 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 。
岳飞30岁时 , 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 , “因责任重大 , 身被殊荣 , 感动深切 , 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 《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 , “计其行程 , 足逾八千里” 。
与词中“八千...
赵可以组什么词? 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燕歌赵舞1、完璧归赵:【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 , 臣请完璧归赵 。
”2、围魏救赵:【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 , 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