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形容乔迁最美的诗句( 二 )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
又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
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 。
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 。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
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 。
”此语看似寻常,实质从一新的角度,强调了诗歌创作须以具象景物表现抽象时空情思的道理,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性,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或“事物对当”之说实相与契合 。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 。

【古人形容乔迁最美的诗句】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
如(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
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
又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
再如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 。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下片“伤情”二字绾结全词唤起终篇两句:“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此九字是以景结情的名句,是船行江中之所见,暗示时间的推移,与开篇两句相呼应,又见出离别之速 。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
”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