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形容“回顾过去,放眼未来”的诗句简短诗句( 二 )


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黄巢《不第后赋菊》
赏析: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了山环水绕,草木自渐浓郁,蜿蜒的山径也越来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无路可走之际,突然看见绿柳飘飘,花团锦簇,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本联富深刻的哲理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12、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俗语
赏析:比喻事到临头,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 。常用"车来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宽慰处于困境中的人 。中国古语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说法,这个论点或多或少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是有转机的,要泰然处之,坦然面对 。其实这个"现象"很简单:船横着的时候受到水的大面积力量的冲击就发生了偏转,受到的作用力沿水流的方向,故船沿水流方向前进形成保持直向的受力稳定形状了 。
1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
赏析: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 。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 。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 。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 。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
1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赏析: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
1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赏析: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
16、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赏析: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