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著名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 二 )


第二年 , 俞伯牙按约前来 , 却久等不见钟子期 , 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 , 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 。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 , 子期在弥留之际 , 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 , 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 , 以待伯牙的到来 。伯牙闻之 , 十分悲伤 。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 , 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 , 寄托哀思 。他一边弹奏 , 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 , 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 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 , 伯牙举起七弦琴 , 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 , 只听嗡嗡的一阵响 , 七弦琴粉身碎骨 , 琴片四处飞溅 , 跌入汉水之中 , 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 。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 , 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
好了 , 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 ,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 , 上嵌一块石碑 , 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 。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 , 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 , 从政时善用人才 , 体恤民情 , 兴办水利 , 深得百姓拥戴 , 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 。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 , 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 。照壁东侧那个小门 , 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 , 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 , 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 , 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 。1956年 , 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 , 并以琴台为中心 , 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 。至80年代 , 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 , 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 。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 , 三五成群 , 或下棋 , 或打牌 , 或饮茶聊天 , 或看地方戏 。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 。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 , 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 。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 , 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 , 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
好 , 我们现在到了碑廊 , 这里 , 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 。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 , 其诗曰:“噫嘻呼 , 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 , 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 , 子期知音 , 何以知在高山之高 , 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 。是耶?非耶?相逢在此 , 万古高山 , 千秋流水 , 壁上题诗 , 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 。宋湘是广东梅县人 , 曾任湖北督粮道台 , 他在七十八岁那年 , 因眷恋琴台 , 前来一游 , 游后 , 他感慨万千 , 兴之所至 , 欲挥毫吟诗 。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 , 即束竹叶代之 。他饱蘸浓墨 , 在壁上洋洋洒洒 , 如走龙蛇 , 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 。后人摹刻在石上 , 保存下来 , 成为书法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