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龙应台的《目送》有感怎么写?( 三 )


我每每读完一个故事 , 总是沉迷其中思考一番 。生来二十多年 , 经历的只有生和在老去的路上 , 忽然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了 。平时人们很避讳说到病和死 , 特别是父母姊妹身边最最亲密的人 , 逃避着逃避着 , 成了坚信身边的人不会离自己而去 。龙应台用一生的经历诉说着在你渐渐老去的过程中 , 身边终将有人离你而去 , 你只能无可奈何接受整个过程 。
《俱乐部》中“爱生”俱乐部的成员详细地把所有不愿意再活下去的状况一一列举 , 然后会员们互相执行 。残忍的俱乐部 , 何尝不是对将逝之人的尊重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 风烛残年的老人 , 一次次被病痛折磨到死亡的边缘 , 一次次医生在家人的要求下费尽全力的将他救回 , 割开气管装上呼吸机 , 张不开嘴挂上吊瓶 , 大小便失禁渐渐身上有了味道 , 还每天被病痛折磨着 , 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痛 。我们都会说这些子女是孝顺的 , 比那些抛弃父母的人好太多太多 , 可是这孝顺折磨着老人 , 让他们努力留下老人的又何尝不是他们对病和死的不接受 。
经历过一生的老人而言 , 多几天几个月也许显得并没有什么不同 , 质量远远要比长度要重要 , 用医疗措施减少痛苦 , 带着生命的美好走向终点 , 不是比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着走向终点好的多 。亲人间的爱 , 让人们对生命心生留恋 , 也是亲人的爱抛弃将逝之人的尊严只为了呼吸机上的跳动 。当病床上的人失去了人的一切行为能力 , 靠着机器活着 , 直到在一次次的手术后再也看不出人样 , 死也就没有了尊严 。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性的 , 没经历过生死的我也是理性的 , 不知道在死亡面前感性的我是什么样子 , 会做出什么抉择 。但现在我看的最懂得是珍惜眼前人 , 没有什么失去后的后悔更让人痛苦 。

读龙应台的《目送》有感怎么写?


或许有些人从出生起 , 只是纯粹地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活于世 , 直至度过这短暂的一生 。浑浑噩噩 , 庸庸碌碌 , 不明不白地活着 , 跟随大众的步伐前行后退 , 足尖从未着地;不明不白地死去 , 顺应自然的秩序骤然离世 , 灵魂苍白虚浮 。
终此一生 , 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对自我的直面剖析 , 即研究“我”这一个体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亲子、兄弟、朋友、陌生人等等——以及对虚无概念的物质化描述 , 例如生与死、得与失、新生与永诀 , 失散与重逢 。龙应台 , 在她的《目送》中 , 直面地剖析了她所走过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