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三 )


画面二:三(3)班课堂里,我正眉飞色舞地在讲课,孩子们在静静地听讲 。突然,有只小手举了一下,忽又垂了下来 。我感觉到孩子有话想讲,便示意他站起来说 。不料,孩子脸一红,头一缩,一吐舌头,不再吱声 。我微笑着询问,孩子脸色忽闪着惶恐,扭捏着还是没吭声 。我弯下腰,笑容可掬再探,孩子大概抵不住我盛情相邀,勉强站起,低声细语道:“老师,您黑板上的字好像写错了!”我回首细看,猛惊,果不其然,我一时手误,写了个错字,心想:真不应该呀!急忙改过致谢,并当众大赞其专注细致,能及时发现老师的错误 。不料,众曰:“我们都发现的!”“那为何‘知情不报’?”我疑曰 。“我们不敢!”“有何不敢?”我惑曰 。“我们以为老师总是对的 。”我惊叹:“呜呼,哀哉!如此不自信 。”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都不够有自信,更何况去面对那些没把握的事情呢?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更理解了赏识教育的要义 。试想我们的孩子上齤台去表演,如果表演不好,出了洋相那我们的老师与家长会如何对待“丢丑”的孩子呢?毋庸置疑,“赏识教育”将会从容接纳孩子,并激励安慰孩子,亲切地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帮助孩子尽快找回自信 。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我们的家长与教师群中,大部分的师长寄孩子于很高的期望,他们不允许孩子失败,不接受孩子的失败 。一旦孩子未能如愿,便不停地责骂与埋怨,讽刺挖苦,甚至惩罚与变相体罚,所谓是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痛定思痛,牢记教训 。在如此“高压教育”下成长地孩子,自然便少了一份锐气,那份美好的自我感觉已在大人的讽刺与漫骂声中支离破碎,当然更谈不上对自己有信心了 。蓦然惊觉,我顿感汗颜,反省自己在赏识教育这一块的实践还未见奇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一如既往,努力实施,让孩子们在 “我能行!”体验活动中拥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

《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 。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 。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 。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 。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