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怎么写?( 七 )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 , 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 , 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 , 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 。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 ,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 , 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 , 以及一些传说 , 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 , 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 , 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 , 《三字经》中“昔孟母 , 择邻处 。子不学 , 断机杼 。”还有“养不教 , 父之过 。教不严 , 师之惰 。子不学 , 非所宜 。幼不学 , 老何为 。”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 。另外 , 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 , 以自我为中心 , 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 , 友爱兄弟 。书中说“香九龄 , 能温席” , “融四岁 , 能让梨” 。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 , 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 。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 , 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 ,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 , 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 , 提高修养 , 弘扬正气 , 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 , 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 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

《三字经》读后感怎么写?


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字经》吧!《三字经》里有两句话:“昔孟母 , 择邻处 。子不学 , 断机杼 。”意思是:孟子的母亲曾为了他有一个学习的好环境而搬了三次家 。一次孟子逃学 , 孟母割断子织的布来教育他 。就因为这样 , 孟子才明白什么是半途而废 , 才可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学家 。
像孟子一样的人 , 还有很多 。比如说诗仙李白 , 他小时候很聪明 , 而父亲却一天到晚让他读书 。有一次 , 李白看见父亲不在就偷偷溜出去玩了 。他走着走着 , 看见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拿着一根又粗又大的铁杵 , 在河边的石头上使劲地磨着 , 李白便觉得十分奇怪 , 好奇地问:“老奶奶 , 您在干什么?”“我把它磨成绣花针” 。老奶奶边磨边说 。“这么粗的铁杵 , 什么时候才能磨成呀!”李白惊讶万分 。“只要不停地磨 , 总有一天会磨成的 。你们读书也不是一样吗?”老奶奶笑了笑说 。李白听了 , 心里不由一动 , 马上回到书房 , 专心地读书来 。最后 , 李白终于成了历史有名的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