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读书笔记怎么写?( 四 )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国君派了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 。郑国利用兴修水利,使秦无力讨伐韩国 。秦始皇察觉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便对秦始皇进谏说,要把秦国的所有客卿全部赶走 。秦始皇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 。结果,李斯因不是秦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 。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写了《谏逐客书》向秦始皇进谏 。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害处 。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有些官吏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客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紧接着,第一部分写了四位君主 。这四位君主,都是通过客卿而壮大自己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二部分则写了秦始皇喜爱的诸多宝物都不是秦国自己出产的,说明对客卿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 。第三部分,李斯先将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点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题和全文呼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文章中最打动秦始皇心弦,让他明白自己决策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就是说,驱逐客卿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
读完文章,我在为李斯严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拍案叫绝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我想:李斯上书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被赶走,更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 。如果此时,李斯保持沉默,傻等着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赶走,那么后果有三:一是自己丢了官职,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经仔细地思考过,正是觉得其他诸侯国太弱小,而秦国比较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国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二是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三是如果驱逐了客卿,不仅对秦国不利,还对敌国十分有利 。我认为,李斯考虑地更多的是后两点 。因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国一统天下的,而"驱逐客卿"的决策无疑是秦国发展壮大的一块"绊脚石" 。
李斯为了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横溢、辞采丰富、思想可贵,以至于把一向固执的秦始皇都打动了,最终使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复了自己的官职 。我个人认为,李斯这个人很会写文章 。就拿第一部分来说,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举了几位贤明的君主,并说明他们的.成功都与客卿的献计献策分不开 。试想,如果李斯不举例,谁又相信客卿是劳苦功高而不是辜负了秦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