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五 )



刀锋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有个说法是三十岁到四十岁读刀锋 , 但是没办法啊 , 我读完了才知道这一说法 。
但是三十岁到四十岁 , 人们也不一定读得透彻啊 。在第六章里我完全是云里雾里 , 但除去一些颇显不切实际和梗概性的东方哲学 , 和一大堆罗列的术语和历史人物 , 我还是对故事情节有了些肤浅的了解 。
我想 , 现实中一定没有拉里这样的人 , 为了一个“答案” , 放弃物质生活 , 翻山越岭 , 颠沛流离 。
“在他身上我看到年轻人少有的沉稳”“他的微笑永远温暖而真挚”“他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 , 并不是刻意的疏离感”
……毛姆在书中大致这样评价他 , 抛给我一个遗世独立 , 内心深沉似海的飘飘然的形象 。
书中运用大量的对比和反讽手法突出他的单纯和坚定 , 用绝对的毛姆式旁观者视角纵观他的心路历程 , 总之 , 让人对拉里各有各的看法 , 敬佩也好 , 不能理解也好 , 他至始至终活在他的世界里 , 他的思想里 , 活在这本书里 。
结局的“圆满”也让人十分怅然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和归宿 , 到最后 , 没有谁过得更好 , 或过得更坏 , 拉里也不例外 。精神的高度不是为了在世界上有什么亮眼的成绩 , 也不是在旁人眼里有光鲜的外表 , 也没有什么好坏高下之分 。
或许拉里会继续开着卡车在心里思考梵的意义 。但那又怎样呢 , 我们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 , 从事着什么 。

刀锋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刀锋》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 , 它是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蕴的小说 , 一部关于终极价值的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 欢迎大家阅读!《刀锋》读后感(一)“你究竟在寻找什么呢?”
“寻找问题的答案 。”
这是书里出现最多的对白 。毛姆先生笔下的人物 , 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里不顾世俗的斯特里克兰德 , 还是《刀锋》中特立独行的拉里 , 都毅然决然地走在朝圣路上 , 倾尽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像作家七堇年的诗那样:凡心所向 , 素履以往 , 虽不能至 , 心向往之 。生如逆旅 , 一苇以航 。
毛姆先生以其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调 , 直书人性 , 故事娓娓道来 , 引人入胜 。《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年轻人拉里 , 在目睹了战争时代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 , 经历了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之后 , 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 。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 , 他放弃了与伊莎贝尔的婚姻 , 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 , 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 , 不亦乐乎 , 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 。同时 , 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 , 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