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如何写?( 四 )


终于,有幸读完它 。追寻余秋雨笔下的足迹,仿佛游览完全中国的山水人文 。不过,我渐渐发觉,我读的仅仅是引人入胜的山水人文吗?不,我读的是余秋雨 。他笔下的自己,他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与回味,他笔下的种种情思和要传达出来的见闻,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梦魂牵萦,回味无穷 。
他的笔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使我对中华文化条条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苍凉的沙漠不仅仅是望不到边际,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韵律的历史余韵”;庐山不仅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苏州园林不但有小桥流水,还有“清晨的残梦,历史的浩叹”……
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 。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们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寻?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散文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风,在立意上提高了层次的同时,也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
不过纵观全文,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处?是这条探寻文化的漫漫长路孤独又艰辛,还是对如过往云烟般历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许余秋雨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亦或是我年纪尚轻,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 。不过我坚信,时间能改变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会寻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
感谢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长,我时刻追随您的脚步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如何写?


这是《文化苦旅》中的一文,作者余秋雨 。
很欣赏这样的一篇文章,不是因为它带领自己看到了什么异域的风情 。也不是它让自己又心生了些许离奇的感动 。自己只是在阅读这篇以故事形式讲述作者小时候的见闻时的经历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 。
在作者的文字里,牌坊是一种象征 。它并不代表着什么,也没有丝毫值得炫耀的表情 。只是当那些个早亡了夫婿的妻子,没有再嫁人,便可以立起这样的一道牌坊,来证明她的贞洁罢了 。村里的文字不多,也许是没有多少人识文断字的关系,这里可以称得上文字的东西,似乎屈指可数 。孩子们便想到了那一道道的牌坊,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那一定是为了纪念某个人而立起的 。
我想:那些村里的小孩子,也是那样想的,所以他们齐齐地把目光瞄向了那一道道高高耸立的牌坊……可惜探究的结果,也许会令小孩子们失望了 。因为那些个牌坊,甚至没有一个名字 。似乎也只有村里的那些最老的长者,还可以忆起那道牌坊是为谁而竖起的 。除了他们,却少有人知道那一道道牌坊后面的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