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综艺热的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 二 )


全民欢乐读诗 , 主创团队巧心思 《中国诗词大会》是资深文化节目制作人韩骄子团队继诗歌文化类节目《诗歌之王》之后的又一力作 , 团队力图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 , 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 进而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
诗词耳熟能详 , 朗朗上口 , 区别于以往文化类节目的曲高和寡 , 这恰恰是韩骄子制作团队的创新和独特设定 。
《中国诗词大会》创作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 , 虽然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 , 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 但是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 。
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 , 《中国诗词大会》带领大家重温中小学课本里的经典诗词 , 让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的文化精髓 。
而且 , 《中国诗词大会》还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 , 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 , 形成打破时空边界的线上线下互动 , 成为一场真正的全民诗词大联欢 。
三期节目播出后 , 很多观众热赞:节目中其中既有“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 亦有“雁字回头 , 月满西楼”的飘逸 , 感觉年少时对诗词的热爱之情又重新被唤醒!很多网友表示:烧脑的文化节目是虐 , 但是普及的才更需要啊 。
诗词 , 是融入血液的民族情怀 近年来 , 在唯收视率的节目导向下 , 娱乐综艺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
这类节目在娱乐观众的同时 , 也显现出文艺领域的过度娱乐化倾向 , 引起...
诗词综艺热的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

举办《中国诗词大会》之类的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 ,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
这个节目的最大的益处是基础教育系统 , 因为大部分诗词内容都出自中小学的教材 , 为中小学推进古典诗词教育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
第二点 , 《中国诗词大会》不是为了展示会背诗有多厉害 , 并且最在乎的不是那个结果 。
所以 , 它不只是诗词的竞技节目 , 而是很温暖的诗词人的聚会 。
第三点 , 在《中国诗词大会》不只有死的印在书本上的知识 , 还看到了活泛的、存在于每一个饱读诗书的人身上的气质 。
“百人团”里大家经常分享自己的故事 。
因为《中国诗词大会》 , 诗词的意义在我心里升华了 , 它让人们有了成为更美好的人的力量! 第四点 , 《中国诗词大会》空前好 。
它使当前大众浮躁的心灵得到了安置 , 正如叶嘉莹先生说的那样 , 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 。
《中国诗词大会》的确给了人一种精神缓冲的心灵空间 。
第五点 ,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活动 , 也是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契机 。
扩展资料: 从《百家讲坛》到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 , 被誉为“综艺清流” , 而猎奇热潮一阵阵随风而逝 ,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和书写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
在B站看“诗词大会”节目视频的网友 , 也有人被吐槽“文盲” 。
刘百生老师说 , 生活中“没文化”的例子不时跳出来刺眼 。
艾青去世时 , 两家报纸都在标题里将“大堰河”当成了一条河;而前几年 , 春天 , 某地的梨花开了 , 报纸用的标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 而此梨花却非彼梨花 。
现象级综艺背后的社会成因 , 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文字的膜拜心理 ,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 , 仍心向往之 。
这也可以理解为何现在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诗 , 可惜最终难以塑造其“诗和远方” , 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 。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 , 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 , 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 , 而是因为懂得才热爱 , 因为理解才淡然 , 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