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综艺热的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 四 )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 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
不仅是小小的花茂村 , 放眼今日中国 , 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
一年前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 进一步推动延续中华文脉 ,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 , 让曾给人“薪火难续”印象的地方戏看到了振兴契机……从艺31年的昆剧小生张军 , 成立民营职业昆剧院团——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 , 内因是“有些天马行空的事情想付诸实施” 。
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直推广“当代昆曲”概念 , “关键是坚持昆曲最有价值的部分 , 将这些守住了 。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 , 形式上的呈现则可以发生改变 , 也一定会发生改变 。
” “老城不能再拆了” ,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
“这次城市总体规划 ,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篇幅最大、着墨最多 。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
现存大部分传统村落被列为保护对象 , 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 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少数民族史诗等正加强抢救、保护……在福建 , 各级党委、政府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山东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被摆上全局工作突出位置 , 策划实施了七大类105个牵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重点项目 。
传统与现代 , 融合愈来愈深 。
去年岁末 , 集结9家博物馆(院)代表性文物的《国家宝藏》电视节目 , 邀请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 以“纪录式综艺”的呈现手段 , 让“国宝”文物“活起来” 。
借助电视节目创新 ,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带动了汉字热、成语热、戏曲热、民歌热;插上“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的翅膀 , 剪纸、篆刻、青瓷烧制等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找到了传承发展的新途径……融入现代生活 , 传统文化再发新芽 。
涵养价值观 , 抒写新时代 不久前 , 沪剧《挑山女人》推出传承版 , 起用后起之秀担任男女主演 。
这部剧自首演以来 , 走遍大半个中国 , 获得了18个重要文艺奖项 。
主角华雯 , 一举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 。
“刚刚筹备排演时 , 谁都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
”华雯说 , 虽是沪剧 , 《挑山女人》讲的却不是上海 , 而是安徽省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汪美红 。
她17年风雨无阻 , 磨破140多双解放鞋 , 用断70多根扁担 , 独自把一双龙凤胎儿女抚养成才 。
这不是齐云山的故事 , 不是沪剧的故事;这是每个人和自己母亲的故事 , 是人们自己的故事 。
努力传承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 , 用心用情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 《挑山女人》这部沪剧 , 安放的是深深的母爱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诗词综艺热的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 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创作导向抒写新时代 , 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 , 在追求真善美中实现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