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将下列被打乱的字母重新排序成单词。( 七 )


同时,重阳节还称为“老人节”,和父母有关,因此,我们借菊花投射个体与异性父母之间的情感依恋关系 。
自古到今,中国人就喜欢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投注自己的一片...
陶渊明的诗歌特点? 李一冰先生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苏东坡研究者,他以苏东坡的诗词为主线,参照其他各种文献资料,用生动写实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东坡充满传奇的一生和不平凡的际遇 与其他有关苏东坡的传记不同,李一冰先生写的《苏东坡大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大传》中,事无巨细,其资料来源皆详备,且多标明出处,全书仅参考书目就达200多本,体现了作者那种求真、求实的创作态度,从而使我们能尽最大可能地感受和体会到一个真实的、历史的东坡,使我们对东坡的喜怒哀乐能感同身受,而正是这点,常让人不禁掩卷长叹,唏嘘不已,如同回到了九百多年前的宋朝,同东坡一起在宦海浮沉,真切地感受他以豁达旷放对待悲苦愁闷亥锭忿瓜莜盖冯睡辅精的复杂心态 。
其二,在内容的选取上,作者独辟蹊径,十之八九的内容皆取材自东坡的诗词,参照其他文集资料,勾勒出东坡一生不平凡的际遇 。
东坡与杜甫一样,皆非纯粹的抒情诗人,他写诗都以事实为主,许多作品后面常有特定的事实背景或包涵独特的生活经验在内 。
若不明了东坡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不体察他所遭遇的经验事实,就无法真正读懂他的诗词;而不充分了解他的诗词,后人也就无法触摸到东坡内心感情的脉搏 。
东坡的一生,历尽坎坷,常被命运摆布,在极不自由的境地里,独行于荆天棘地之中 。
从他的青年时代起,直至客死常州为止,四十多年里他陆续写成的诗篇,传至今天有二千四百多首,不论是当哭的长歌还是欢愉的短唱,全是从他性情深处倾泻出来的真实情感,生命中自然流露的天真 。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为苏东坡写传记,绝对不愁资料贫乏 。
”“东坡自己的文字,当然是其传记的第一手好资料……在塑造东坡这一人物形象上,此(其诗作)是血肉材料的无上宝库 。
” 其三,作者在刻画东坡这一形象时,从大处着眼,细处落笔 。
作者是将东坡放在处于动荡、变革的北宋这一背景之下来进行刻画的,东坡跌宕起伏、曲折坎坷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北宋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和折射,而在刻画东坡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却有选择性地从一些细微之处着笔,使他笔下的东坡真实、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比如,为了刻画东坡的顽强和达观、宽容和慈悲,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 。
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南,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 。
因此,后人谈论东坡者常会论及章敦,对章敦一般都深为憎恶 。
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称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 。
全文引用了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 。
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了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 。
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 。
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 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
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 。
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人”如何保养身体,这样的心胸情怀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中鲜少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