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河南名胜古迹的诗词对联( 三 )


《史记·老子列传》有确切记载 , 今存元大德四年(1300)《重修太初宫碑》载 , 周昭王二十五年置关 , 关令为周大夫尹喜 。
函谷关“昉自周室” 。
战国七雄之秦国曾重兵驻守 , 增修加固 , 恃强凭险 , 以据东方诸侯国 , 故称此关为秦函谷关 。
秦函谷关有巍峨的关楼、丹凤楼、青牛观、犹龙阁 , 还有于此相关的关令尹喜故宅 。
新近出土的汉画像砖可证 , 函谷关为双楼双门四层楼 , 雄伟壮观 。
鸟瞰秦函谷关 , 东起崤山 , 西迄潼关 , 绵延三百余里 。
微观而论 , 东西长十五里 , 怪崖壁立 , 松柏荫谷 , 不见天日 。
其二为汉函关 。
汉武帝刘彻元鼎三年(前114)在此设弘农县 。
此关位于新安县城之东 。
西汉元鼎三年(前113)置关 , 故名汉函谷关 。
秦汉两关相去三百里 。
东汉中 平元年(184)为镇压黄巾军置八关 , 设八关部尉 , 驻宜阳洛河北 岸 , 统领函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关 。
魏正始元年(240)天下泰平 , 汉函谷关废弃 。
南北朝时 , 北周武帝保定 五年(565) , 函谷关城为通洛防 , 遗址尚存 。
楼船将军杨仆以居关外为耻 , 尽捐家资 , 为关新安 。
《灵宝县志》载:“汉兴 , 迁山东 豪杰于关中以为帝都 。
关以外间分诸侯王 , 故其时处关内者民以为荣 。
楼船将军杨仆起家新安 , 以关外耻焉 , 乃请诸朝 , 尽捐家资 , 为关于新安 。
”其三为新函谷关 。
此关位于三门峡 市灵宝县城东北四十华里之孟村之北 。
《灵宝县志》卷六《秦汉函谷关考》载:“诸侯并争 , 曹操尝以铁骑数十万西讨马超 , 命许褚凿道于函谷旧关之北十里 , 滨大河以转运” 。
《灵宝县志·古迹》载:“函谷关载邑西南里许 , 曹操西征张鲁时开粮道于此 , 后遂置关 。
基址久湮 。
前令江蘩重修 。
去周置旧关十余里“距故关较近 , 故称新关 , 因系曹魏时建关 , 亦称之为魏关 。
近代现代 , 以及鲁迅先生笔下之函谷关 , 多指魏关 。
此关之建本为转运粮草兵马 , 后在魏晋时成为洛阳 、咸阳 之间重要关隘 。
清康熙十八年(1679)县令江蘩重修魏关;同治十二年(1873)县令周滏重修魏关;民国之初重修并派兵守御 。
关楼上书“天下为公”四字 , 系康南海 所书 。
后改书“紫气东来” 。
关楼在抗战时毁于兵燹 。
------三个函谷关  , 秦的是后来是在遗址基础上仿制的 , 魏的已经长埋地下 , 而真正有秦砖汉瓦的却是汉函谷关 , 只是仅仅留下的残垣断壁罢了!...
在南京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白玉先生来过 , 并写下了〈一剪梅*雨花台〉 。
廿五、一剪梅八首1. 雨 花 台谁言往事不可追?年年岁岁 , 秋风劲吹 。
多少秋风吹不尽:恩恩怨怨 , 是是非非 。
今日作歌迎春归 , 几多歌声 , 几多伤悲 , 只见昔日春归处:几度残阳 , 几度斜晖 。
诗词三百首白玉著序新旧世纪千古交响的一曲不朽乐章 。
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一首永恒战歌 。
五千年丰厚文化土壤滋养出来的一朵绚丽奇葩 。
江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汇总、结晶而成的一颗璀璨明珠 。
是谓强秦之余音 , 大汉之古韵 , 盛唐之遗风 。
是谓《诗词三百首》 。
是谓序 。
——孙宗亮前 言时代潮流 , 浩浩荡荡 。
顺之者昌 , 逆之者亡 。
——孙中山《诗词三百首》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 , 把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 , 继承了白居易简洁明快、清新自然的表现手法 , 兼具苏东坡的豪放风格和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
神奇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古体诗词的无限辉煌和永久魅力 。
在时间上架起了一座横跨九个世纪的宏伟桥梁;在空间上引起了世界各地华人的强烈共鸣 。
“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 , 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