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扇面的诗词?( 九 )


四时变化清晰,四景描绘入木,笔墨严谨细密,刚健兼有滋润,既继承了界画用笔精细的传统,又把人物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笔墨生妙,诗意浓郁 。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马远的《踏歌图轴》为绢本,设色,纵 192.5厘米,横111厘米 。
南宋四家-马远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活动于南宋光宗、宁宗年间 。
马远对于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山水画的成就尤为突出 。
马远有“马一角”之称,意指马远多作山水一角之景致,所画的树石线条刚劲坚凝,有如折钗股似的弯折之角 。
他常常不作全景式铺陈格局,而描绘边角之景,如明代曹昭所说:“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坐独坐 。
”(明?曹昭:《格古要论》)《踏歌图轴》系马远大幅山水的代表作,也是大斧劈皴法的经典之作 。
图中远山矗立,雾霭迷蒙,宫阙隐现,小桥通垄,老翁醉酒,且歌且行,安居乐业,景象和谐 。
图意可见宋宁宗赵扩在图上题的五言绝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 。
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夏圭的《梧竹溪堂图页》为绢本,设色,纵23厘米,横26厘米 。
南宋四家-李唐 李唐在北宋徽宗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已八十 。
他创格变体,开南宋绘画一代风气 。
“南宋四家”发展的大背景是南宋王朝在临安的建立,在政权稍稳定后,赵构重整宫廷画院,江南地区的绘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天地,代表这一时期绘画成就的便是“南宋四家” 。
这四家的艺术风格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的画风在南宋150年盛行不衰,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卷》为绢本,设色,四幅,纵41.2厘米,横分别为67.9厘米、69.2厘米、68.9厘米、69.5厘米 。
南宋四家-夏圭 夏圭,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宋宁宗朝画院待诏 。
初学人物,后工山水 。
夏圭有“夏半边”之称,意指夏圭多作山水滩岸林带半边之景致 。
此图页画梧桐用浓墨作双勾,苍劲质朴,画竹叶分出浓淡不同层次,茅屋中的人物以简笔勾出,远山以花青轻勾淡染,下笔果断,墨色淋漓,笔法苍老,但气韵清幽 。
南宋绘画风格分析一、南宋山水之变中国古代山水画在发生发展的早期,人们面临着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转移到二维画面上来的任务 。
为了实现这种转移的最佳效果,人们势必会在取景上尽量追求完整,希求圆满和真实的反映,于是也就发展成全景式的画面构图 。
也正因为此,山水画即使是在技艺尚未成熟的稚拙状态,“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画家仍然要把舟船画在水中,把人物置之山里 。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全景式构图一直是山水画创作的主流形式 。
经五代至北宋,全景山水绘画图式得到空前发展,走向高度成熟 。
如荆浩《匡庐图》,描绘有峰峦、树木、建筑、桥梁、瀑泉、人物、驴匹等诸多事物,画面十分详实丰富 。
“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比例也十分协调 。
该画面境界雄大,以全景方式体现出画家喜写的“云中山顶”,并有“百尺危峰,屹立于青冥间”的雄伟气概 。
其他的作品如董源《潇湘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等,它们或为立轴,大山高耸画中,顶天立地,给人以饱满充盈之感;或为长卷,层峦叠嶂,山重水复,具有连绵不绝的气势,令人目不暇接 。
这些大幅的绘画作品,都体现了全景式构图的特点 。
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画面圆满开阔,境界舒展,丘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有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意蕴 。
画面景物常以多取胜,表现充分,层次分明,向人们展示出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的视觉特点 。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构图都被认为是观赏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
然而进入南宋时期,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首的画家,一改中国山水画前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角之景”时代风格 。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论及山水之变,便有“刘、李、马、夏又一变也”的观点 。
这次山水画之“一变”,是在画面空间布局结构中探索新的形式法则,是以一种新异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建立画面新秩序,因而较之山水画其他时期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以至很多美术史论家称之为“顿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