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好诗词上面唱的古诗词可以在那能找到( 二 )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 , 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 。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 , 《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 , 单从歌名上来看 , 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 。《涛声依旧》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 《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 , 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 , 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 , 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 , “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 , 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 , “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 。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 , 《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 , 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 , 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 , 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 , 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 , 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
后来有一个冯小泉 , 因为他本身史学民族乐器出身的 , 所以对民族文化自认就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 , 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 , 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 , 表现一种气魄 , 表达一种情怀 , 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 , 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 , 寂寞的人在风雨后 ,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 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哈有《秋水长天》等 。
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 , 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 , 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 , 白雪的《声声慢》 , 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 , 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 , 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 , 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 , 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 , 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 , 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
从创作的形式上看 , 唐诗宋词也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 , 或是确立了另一种风格 。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 。谈到现在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 , 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 。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 , 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 , 另一方面 , 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 , 无论是说家国情怀 , 还是儿女情思 , 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 , 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
先说香港 , 香港的流行歌词创作我一直都以为是一个很怪的现象 , 提到香港 , 大家自然和最现代的生活节奏联系到了一块 , 那是因为香港本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 , 快餐文化非常盛行 , 流行歌曲方面 曾经有一个时期 , 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欧美日本的热门曲子谱上中文的词 , 但是香港的流行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诗词的渗透却明显超出大陆和台湾两个地方 , 我想 , 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侠剧和历史剧的盛行是扯不断干系的 。另一方面很注重粤语文化的渗透 , 歌词创作多以广东方言用词造句方式为基础 , 广东话本身就叫白话 , 其语言方式与文言有很多类似 , 所以很多香港词作人的作品 , 往往是大俗大雅于一身 。但也必须承认的是 , 香港的很多词作家 , 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 , 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 , 甚至用唐诗宋词的写作方式 , 规范来进行创作 。
首先是黄沾 , 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 , 涛涛两岸潮 ,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 , 竟惹寂寞 , 豪情还腻了一襟晚照······” , 还有《射雕英雄传》里的一首《千愁记旧情》“红日/再不会升/热心渐似冰/彼此星沉天际/剩我低回血泪凝” , (《射》里还有一首《四张机》 。手法相当规整“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想对浴红衣” ,  , 不过这应算是金庸的作品了) 。还有著名的《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 , 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 , 豪情奔放 , 热情不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