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知句法有渊源”出自哪一首诗词?( 五 )


除首尾两联外 , 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 。
由于限制过多 , 容易显得堆砌死板 , 历来极少名篇 。
(2)排律一般是五言 , 七言极少 。
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 。
(3)排律之中 , 还有一种试帖诗 ,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 , 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 , 冠以“赋得”二字(所以也叫“赋得体”) , 并限定韵脚 , 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
排律的相关知识:(1)排律 , 又称长律 , 是一种扩大了的律诗 。
排 , 是排比的意思 , 排律即是按着律诗的格律则可以一联一联地排比下去 。
一般是指十行以上合乎律诗规则的近体诗 。
排律除首尾两联外 , 中间的每一联都要求对仗 , 句法韵律要求与律诗一样严格 。
押韵也要求用平声韵 , 每联都押 , 一韵到底 , 中间不能换韵 。
(2)排律有五言长律与七言长律两种 , 从格律上看 , 五言长律是五律的延长 , 七言长律是七律的延长 。
排律篇幅以五联十句为基点 , 长则无限制 。
可以写到一百多韵 , 二百多句 。
例如杜甫的《投赠哥舒开封翰二十韵》 , 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等 。
(3)排律由于格律要求太严 , 过于束缚思想 , 因而不容易写好 , 历来认为杜甫的五言排律写得最好 , 其它名家名作不多 , 而七言排律比五言排律更难作 。
帮忙:解答诗句 。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 , 银汉迢迢暗度 。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 , 忍顾鹊桥归路 ,  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
《鹊桥仙》 , 是宋代词人秦观写的一首咏七夕的词 。
《鹊桥仙》是这首词的调名 , 同时也是词的题目 。
这种调名和题目一致的例子 , 在唐、五代的词作中是常见的 。
到南宋以后 , 词和音乐的关系愈来愈远 , 才盛行在调名之外 , 另标题目 , 以表明所咏的事物和内容 。
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 , 银汉迢迢暗度 。
纤云就是微云 , 飞星就是流星 , 银汉就是银河 。
微微的云彩 , 划过夜空的流星 , 遥遥的天河 , 这都是七月七日夜晚的特定的自然景象 , 不是一般的夜色的描写 。
弄巧 , 传恨 , 暗度 , 这是织女活的形象 , 是织女典型的性格和行为的描述 。
传说中的织女是织布的能手 , 织出的东西简直可以巧夺天工 , 胜过云霞的轻盈和绚丽 。
所以 , 旧时七月七日的晚上 , 无论宫廷民间 , 妇女们都要在月下庭中 , 陈设瓜果 , 摆下针线 , 乞求织女赐给她们织布、绣花、缝制衣服的慧心巧手 , 赐给她们一手好针线活 。
所以 , 七夕又叫乞巧节 。
弄巧二字暗寓了这许多丰富的内容 。
飞星传恨 , 这恨不是一般的恨 , 而是象白居易《长恨歌》里所写的天长地久有时尽 , 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 。
夜空的云彩象织女织出的云锦 , 划过夜空的流星象在为她传递夫妻不能团聚的怨恨 , 这时织女悄悄度过遥远的天河会牛郎去了 。
弄巧、传恨、暗度 , 这一连串的动作 , 写的很有层次 , 而且 , 把人物的性格、行为和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 很好地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
就此一句 , 便委婉、贴切地写出了七夕的特定的情景 , 这是很需要一番巧思的 。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 。
金风就是秋风 , 玉露就是白露 。
这是秋日的特定景物 。
金风玉露暗示节候 , 风字前加一金字 , 露字前加一玉字 , 显示景物的优美 。
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 , 真诚相爱的情侣能得到一夕的相逢 , 也就胜过了人间无数次的团聚 , 而且胜过不知多少倍了 。
真正的爱情是天河也隔绝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