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酒的诗句( 二 )


一、以酒抒豪情壮志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少年行·其一》)《少年行》组诗可以说是李白谱写的“青春奏鸣曲” 。诗人形象再现了高渐离击筑,燕太子丹为荆轲以酒壮行,荆轲易水辞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策马驱驰,身入暴秦的场景 。形似咏史,是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荆轲的向往思慕,抒发其人生感慨,侠骨柔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
“白酒新熟山中归, 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 取醉欲自慰……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此诗写于天宝元年(742)秋天,李白应召准备入京之时 。该诗从欢快的气氛中开始 ,呼童烹鸡,儿女牵衣,形象的描绘出了欢乐的场景,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但是如果没有了酒,李白那游历多年,梦寐以求的“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壮志,眼看就要得以化为现实的喜悦之情,又怎能得以酣畅淋漓的抒发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充满自负和得意的豪情壮志又如何得以激发?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迈,是建立胸怀大志,才智过人的基础上的 。秀口一吐,化作了令后人艳羡赞绝不断的半个盛唐 。
二、借酒作佯狂放诞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为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这首《月下独酌》诗,通篇议论为诗,晋代刘伶有《酒德颂》,李白此诗堪称“爱酒辩” 。诗人把酒比作圣贤,说求仙不如饮酒,从圣贤说到神仙,得出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的结论 。诗人爱酒理由层层深入,最终以道家的观点,提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 。李白于此貌似说理,实在抒情 。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 。诗人的“爱酒辩”,其实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 。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种难以言传的、他人难以理解的情怀 。
李白借酒咏佯狂放诞之歌,隐藏的却是深沉得悲感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如此愤激之辞,表现了对现实的丑恶现象厌恶,抒泻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该诗写于李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浮黄河以东行”,于五月到梁宋之地时 。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视的态度 。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杯,高视一切 。奴子摇扇,暑热成秋,环境宜人;玉盘鲜物,吴盐似雪,饮馔精美 。
“达人知命”,即人不能与命运抗争,唯一的解脱方法,就是及时行乐 。“岂暇愁”,说明诗人对政治上的失败不屑一顾,应该从实际出发 。所以他不欣赏伯夷、叔齐的行径 。“莫学”两字,貌似否定正统的佯狂,实际是诗人理想破灭后极度的悲愤的心情的抒泻,是诗人对以往追求的痛苦的否定 。

【李白与酒的诗句】

“人生最痛苦的是醒了之后无路可走.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鲁迅)放诞佯狂,就是众多的痛苦的清醒者走出来的路 。
三、饮酒发心中的孤愤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
鲜花、明月、美酒,可谓良辰美景,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具了二美,但关键缺了赏心、乐事,可见其孤独 。但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同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人,举杯共酌,冷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饮酒只能邀明月与己影,孤独何堪啊 。以乐景写哀情,以闹写静,以物为友,以群写孤,,倍增其哀,其寂,其孤 。
“欲邀击筑悲歌饮,醉后脱宿吴专渚 。”李白在这首《醉后赠从甥高镇》诗中,暗用荆轲高力渐击筑高歌的典故,点染悲凉的氛围,写出了豪爽的侠士风度 。诗人本想借酒浇愁,无奈无钱买酒,把悲愁情思写的更加深沉 。但为何诗人如此落寞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正如诗人所佩之宝剑,既然闲置无用,不如用来换酒,还可以与从甥一醉 。现实生活的种种孤寂、飘零、、悲愁、愤激之情,都可以在醉后忘却 。诗人怀才不遇的孤愤,狂放不羁的性格却由此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
但现实,现实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
四、用酒化历史感慨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 李白这首《乌栖曲》里的姑苏台,在被夕阳中的寒鸦栖满时,春宵宫里的西施已在整日的欢宴中醉了 。西施沉醉了,那吴王呢?不言自明 。诗人以醉之西施,来衬托吴王沉湎于酒色 。吴王荒淫无度,误国亡国,引发诗人对于“吴王亡国为倾城”(袁枚《西施》)这一历史教训的浩叹 。吴王已故,再翻何益?李白“仗剑去国”,抱“海县清一”之壮志,不过是做了一名为玄宗贵妃花天酒地増趣的可有可无的御用写手,其景可叹,其情可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