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庭院园林的古诗句。( 五 )


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比实际的距离深远得 多 。
4、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呵成之妙,而芴一览无余之弊 。
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
5、接外景 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 。
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及锡山之景 。
6、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 苏州的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后浓缩到一亩多地的有限范围之内,创造了峰峦、峭壁、山涧、峡谷、危径、山洞、飞泉、 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境界,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 。
这种联想的思路,必能飞越那高高围墙的边界,把人的情思带到浩瀚的大自然中 去,这样的意境空间是无限的 。
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的运用,正是中国园林布局上的高明的地方 。
二、破园林边界规则、方整的生硬感觉,寻求自然的意趣 1、以“之”字形游廊贴外墙布置,以打破高大围墙的闭塞感 曲廊随山势蜿蜒上下,或跨水曲折延伸,廊与墙交界处有时留出一些不规则的小空间点缀山石树木,顺廊行进,角度不断变化,即使墙在身边也不感觉到它的平板、生硬 。
廊墙上有时还嵌有名家的“诗条石”,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
从远处看过来,平直的“实”墙为曲折的“虚”廊及山石、花木所掩映,以廊代墙,以虚代实,产生了空灵感 。
2、为打破围墙的闭塞感,不仅注意“边”的处理,还注意“角”的处理,一般不使造成生硬的90°转角 常见的手法,有的在转角部位叠以山石,山上建亭,亭有时还有爬山斜廊接引,使人门的视线,由山石而廊、亭,再引向远处的高空,本来局促的角落变成为某种艺术的境界;有的还采取布置扇面亭的办法,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庭院中部的山池,敞亭与实的转角之间让出小空间作适当点缀都是很生动的处理 。
3、以山石与绿化作为高墙的掩映,也是常用的手法 在白粉墙下布置山石、花木,在光影的作用下,人的注意力几乎全被吸引到这些物体的形象上去,而“实”的白粉墙就一变而为他们“虚”的背景,有如画面上的白纸,墙的视觉界限的感受几乎是消失了 。
这种感觉在较近的距离内尤为突出 。
4、以空廊、花墙与园外的景色相联系,把外部的景色引入园内,当外部环境优美时经常采用 如苏州沧浪亭的复廊就是优秀的实例,人们在复廊内外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