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如何写?( 二 )


王小波所著的《沉默的大多数》,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 。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
正如王小波的一段话:“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 。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如何写?


王小波的的这篇《沉默的大多数》很是耐读,这或许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相当大的关系 。
与王小波文中所讲的一样,我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的那类人 。这是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是一种难改的积习 。小时候我也贫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开始沉默寡言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会说话--在私下里我说的话比任何人都不少--这只意味着我放弃了权力 。
后来,这样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其原因大概如王小波文章所写的“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作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知道你 。”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但有时不得不说很多话,从内心深处来讲,我觉得是那么得言不由衷 。
尽管平时话语不多,但并不妨碍我对事物的观察,这也许与自己学过新闻学有关吧 。虽然自己性格内向,但是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许被常人不易差距,比较含蓄而已 。
文字,对于自己来说,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可能很少有人读懂自己的文字,正所谓“知音难求” 。虽然,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多年养成的性格,是很难一下子改掉的 。不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吗,其实讲的就是这个事 。这也谈不上“好不好”,只是最初与人沟通时,给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感觉 。
“沉默是金,说话是银”,国人以“含蓄”著称,以“中庸”为准则 。所谓“沉默的大多数”是由其根本原因的 。虽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是与人交往的一个“不二”法则,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含蓄的方式,我大概就是其中的一个吧!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