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的诗句( 五 )


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 。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
” 二、《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 。
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
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 。
《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 。
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 。
“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
三、《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 。
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 。
《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 。
《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
借鸿鹄之远志 。
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 。
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 。
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 。
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 。
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
《梅花三弄》现存谱最初刊见于《神奇秘谱》(1425年版) 。
五、《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 。
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 。
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 。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 。
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 。
其感人如此 。
”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 。
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 。
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
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 。
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
七、《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 。
现存谱初见于明代 。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
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 。
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 。
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 。
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
”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 。
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 。
“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 。
《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 。
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 。
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