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相关诗句!( 三 )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 不思量?除梦里有曾去 。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 。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御街行 范仲淹 纷...
花甲 三十而立 这类的古代对年龄的称呼还有什么 一、0-1岁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
二、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
三、7岁(女)髫(tiaoˊ)年幼童时期 。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
四、8岁童龀[chèn]、总角 。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
五、9岁九龄教数之年 。
语出《礼记》 。
六、10岁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
” 七、12岁(女)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八、13岁(女)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
也用于比喻处女 。
九、13-15岁(男)舞勺之年 。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
十、14岁(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
” 十一、15岁(女)及笄或笄年 。
“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
十二、15(男)束发、成童、志学 。
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
十三、15-20(男)舞象之年 。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
原本是古武舞名 。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十四、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 。
“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 。
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 。
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
” 十五、18岁(女)“二九” 。
女子18岁可称“二九” 。
《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 。
”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
十六、20岁(男)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
男子20岁称“弱冠” 。
典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 。
”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 。
十七、20岁(女)桃李年华 。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
十八、24岁(女)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 。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