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偶的古诗句( 五 )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
三、对仗:“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 。
这句诗是对仗 。
扩展资料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 。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 。
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的意思 。
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偶、偶句对偶,多句对偶等 。
参考资料对偶(汉语词语)百度百科...
古诗中的平仄到底怎么区分?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 。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 。
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
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
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 。
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
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
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 。
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 。
对联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联、下联也要交替,即上下联相应的位置必须平仄相对 。
字音的对仗加上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 。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