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句绝语的古诗( 九 )


”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 。
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 , 凭阑处、潇潇雨歇 。
抬眼望、仰天长啸 , 壮怀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空悲切 。
靖康耻 , 犹未雪;臣子憾 , 何时灭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 。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谈酒 , 怎敌他 , 晚来风急!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 , 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 , 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 , 静静地 , 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 。
任一月的风 , 撩起我的头发 , 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 , 柔肠一寸愁千缕 。
惜春春去 , 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所有古诗词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 , 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
读着这些诗词 , 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 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 , 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 , 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 , 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 , 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 虽事隔千年 , 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
一种亲切感 , 也便油然而生 。
选编这三首诗词 , 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 , 理解诗词的意思 , 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 ,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 , 背诵、默写诗词 , 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
牧童1.课文简说 。
《牧童》一诗 ,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 , 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 , 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 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 , 笛声时续时断 , 随风飘扬 。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 他连蓑衣也不脱 , 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
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
2.词句解析 。
(1)“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 , 放眼望去 , 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 , 晚风中牧笛声声 。
一个“铺”字 , 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 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 , 更显出了一种情趣 , 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 传达出来了 。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 笛声的悠扬悦耳 , 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
未见牧童 , 先闻其声 , 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
当然 ,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 , 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
(2)“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诗人笔锋一转 , 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