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小练笔

清平乐村居:
夏天里,幽深的竹林透着勃勃的生机,茂密的青草像地毯铺盖大地.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一条清亮的小溪静静地流淌.
这是一个偏僻而又清新秀丽的江南山村,村边的小溪旁,有个又低又小的茅草屋,屋里坐着两个刚刚饮罢酒的老年夫妻,他们略带醉意,用吴地的方言谈论着,说笑着.只听那老翁说:“如今的生活多美好啊,我们丰衣足食,颐养天年.”那老妪笑了笑说:“是啊,我们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孝顺,老三乖巧!”说罢,望了望在屋外的三个儿子.
然夏天炎炎,酷热当头,可是身为长子,老大依然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杂草;二儿子年纪尚小,可他也眉闲着,正在给鸡编织笼子;三儿子最小,他横卧在溪边一会逗逗水里的小鱼,一会又剥食着莲蓬,那调皮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
这是一个多么和睦,美满的家庭啊
牧童:
夏日的一天,一位牧童一如既往地牵着他家那条老黄牛,带着蓑衣和他最最喜欢的笛子,出门放牛去了.
他放了五六年的牛,日子虽苦,他却自得其乐.不一会儿,他就牵牛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地.这里的草很好,再加上正值盛夏,草更是长势喜人,几里之内,除了草还是草.知了在树枝间歌唱,鸟儿在天空中啼鸣,这可真是个好地方啊!在这时,牧童也吹起了笛子.鸟鸣、知了声、笛声混合在一起,仿佛是一场超级大合奏,可真是天籁之音啊!连老黄牛都似乎被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声音打动了,边咀嚼边微微抬起头,仿佛在聆听着这悠扬的音乐声.
干粮吃完了,黄昏这出好戏也随之拉开序幕.牧童牵着牛,摆弄着他的笛子,在夏天徐徐的晚风中,慢慢悠悠地往回赶,好不自在.夕阳将天边的云彩染成了一片红色,犹如火烧,随即便收敛起了最后一缕光线.夜幕降临了.路边的纺织娘开始了“个人演唱会”.虽然听不懂“大师”演唱的是哪一出,但牧童依然表现出十分享受的样子.
不知不觉就到了家.他的父母早已做好了饭菜在等他了.见他回家,他的爸妈可高兴极了,连忙把饭菜端上了桌,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坐在长椅上吃晚饭.虽说只有一些青菜豆腐,但他们还是谈笑风生,十分开心.
吃完晚饭,牧童又跑到草地上赏月.他把蓑衣作毯子,就地卧在草地上,仰望深蓝的天空.在皎洁的月光下,连萤火虫都跑出来凑热闹,在天空中顽皮地飞来飞去,活像一只只小灯笼.天上不时闪过几个黑影,为夜空平添了许多魅力.
此时此地此景,牧童很快坠入梦乡,结束了他的一天.
舟过安仁: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上波光粼粼,水草随着流水微微摆动,小鱼和小虾自由地在水中游来游去.金色的阳光柔和地照射着水,鱼鳞闪闪的亮光显得格外美丽.河岸上,绿茵茵的野草密密麻麻,远处的山峦高低起伏,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突然,一阵嬉笑声打破了寂静的风景.远处漂来一只小船,小船上坐着两个谈笑的小孩.他们一个穿着红肚兜,一个穿着白衬衫,两个人都赤着脚.一个大一点的小孩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突然,一个小孩撑起了一顶伞,可并没有下雨呀?原来他们用伞作船帆,让风带船前进呀.船在缓缓地前进,两个小孩“嘻嘻哈哈”地打闹,他们真聪明呀!
小学一~五年级有多少首古诗小学时代学过的古诗我在小学前两年学过四首古诗 。
画远看山有色 , 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 , 人来鸟不惊 。
我一直觉得这不是古人的诗作 。
有人说是王维写的 , 也有人说是清朝人的作品 。
锄禾李绅锄禾日当午 , 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 。
诗的原题为《悯农》 。
这是其一 。
90年代以来的三年级课本收有其二:“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诗的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
它是一首五言律诗 , 后面还有四句:“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这几句有些难 , 怎么能教给二年级的儿童呢?第五册有两首古诗 。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第六册有两首古诗 , 但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