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莫如深是什么意思|讳莫如深赏析( 三 )


初 , 晋国并未拥护弑父杀弟的周平王 。周携王治政二十一年 , 东土无战事 , 各族和平发展 , 其日益强大的国力却威胁到晋国向东北方向的拓疆发展 。公元前750年(即周携王二十一年) , 晋文侯为排除拓疆障碍 , 趁周携王姬望巡视北地虢族时 , 以姬望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袭杀之 , 进而派兵攻打莫国都城 , 鄚阳城由此毁于战火 。
袭杀周携王 , 迎立周平王 , 确立天子正统 , 晋文侯由此获得拥立周平王的投名状 , “晋人焉始启于京师” 。周平王得知晋文侯袭杀周携王 , 欢喜不已 , 立刻挥笔写下《文侯之命》表彰晋文侯功绩 。周平王在册命的结尾处肉麻的写道:“族父义和啊!您能够光耀您英明的祖先唐叔……继承和发扬文王和武王的美德 。您很伟大 , 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您保卫了我 。像您这样的前辈是值得敬重的 , 我很赞美!”(《尚书周书文侯之命》)[2]
周携王死后 , 其势力分解为多个国家 , 现知名字的就有近十个国家 。但周平王极力掩盖历史真相 , 正统史书不记周携王史事 , 世人对周携王莫国之事讳“莫”如深 。“讳莫如深”这个成语就与周携王的莫国有关 。且莫字字义也从周携王的莫国开始发生了转变 。历史资料的缺失 , 导致今人对西周末年从钜鹿到渤海湾一带地区势力全部空白 。
周平王结交外敌犬戎、弑父杀弟、灭亡周室的罪行 , 治政期间为保王位向秦、郑、晋等国送出大量周土 , 以致周朝国力、疆域大失 , 是典型的卖国求荣君主 。晋文侯杀周携王之事极其重大 , 周人史官绝口不提;向来重视史事记述的鲁国史百思特网官也绝口不提;讲究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孔子 , 作《春秋》也绝口不提 。显然 , 周平王对这丑事或曾下过封口令 , 销毁一切历史证据 。又或者 , 表面讲究仁义道德的中原华夏各国自感理亏 , 自动封口 。只有僻处南蛮的荆楚史官 , 后期三家分晋而崛起的魏国史官 , 才分别在楚简《系年》及魏史《竹书纪年》中提及 。
讳莫如深是什么意思|讳莫如深赏析

文化影响:

史书里 , 对于无法避免而要言及莫国之事 , 当时的诸侯们就尽力不提莫国之名 。比如说 , 赵武灵王想攻占中山国 , 而莫国就在中山国南部 , 占据着两条河道及大片土地 。赵武灵王提到其国境东北面莫国之地时(黄河至津水) , 既不说是中山国土 , 也不说是燕国国土 , 更不提是莫国国土 , 只以“夹水居之民”称之 。但这个国家叫什么名字?主人是谁?竟然都不敢在君臣言论之中提及 。
周携王虽亡 , 但其国土(指周携王的京畿之地)还是归属周天子 。周虽弱 , 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只要七国中任何一国还没取得统一天下的实力 , 谁也不会提前灭掉周王室 , 否则就会被群起而攻之、灭之而有名 。所以 , 这片土地或者还叫莫国 , 又或者叫周天子的飞地 。赵灭中山国后 , 索性就将莫国故土——莫、易二地平白送给燕国管理 , 因燕国也是姬姓侯国 , 有一定的继承权 。
因为东周各国对莫国周携王之事避讳而不谈 , 因而就有“讳莫如深”的说法 。后来《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何也?讳莫如深 , 深则隐 。苟有所见 , 莫如深也 。"从此 , “讳莫如深”就被解释为原指事件重大 , 讳而不言 , 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 。
“莫”字本义 , 原是指日落后的时间 。《说文解字》说:莫 , 日且冥也 。所以“莫” , 又通“暮” 。莫字 , 本来没有“不、非、无、没有”等等的否定含义 。查遍各书 , 莫字有多种解释或含义 , 但在东周周携王之前都没有“不、非、无、没有”等等的否定含义 。需要用否定语义文字时 , 莫国周携王之前都用否、非、无之类的字 。自从周携王莫国之事后 , 诸侯各国讳“莫”如深、闭口不谈 , 莫字从此就有了否定的语义 。

【讳莫如深是什么意思|讳莫如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