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先主传|屡战屡败终成功,知人善任稳中求( 四 )


如今陛下以伟人之身之德君临天下,却值国家困顿危亡之秋 。前有董卓发难,荡覆京都地区;继有曹操起祸,窃取国家权柄 。他们杀害、鸩毒皇后、太子,播乱天下,祸害百姓,毁坏财物 。长期使陛下劳碌风尘忧愁困顿,困居于穷困的县城之内 。汉家宗庙无人祭祀,天下臣民不得皇恩,奸贼欺君篡政意在抢夺皇权 。左将军兼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州牧宜城亭侯刘备,承受朝廷爵禄,志在尽力汉室,为国难而献身 。窥破曹贼谋篡先兆,勃然奋起,与车骑将军董承共谋诛杀曹氏,稳定国家、安宁京都 。不料董承行事不够慎密,使曹操性命苟全继续作恶天下 。为臣们常常担心汉室祸患之起,大则如阎乐杀害秦二世,小则如王莽废弃孺子婴,日夜担忧不安、战兢屏息 。过去《虞书》有言,要厚待自己亲族,周朝以夏、商二代为鉴,分封建立同姓诸侯国,《诗经》阐扬其中义理,历时久远悠长 。汉朝初建,实行分封,皇室皆受尊位,王子封地立国,故而能够挫败诸吕的叛乱,使太宗建立的大业立定基础 。为臣们认为刘备乃皇室后裔、汉家重臣,心在国家,志在平乱 。自其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蚁附影随 。然而他爵位不高,未赐九锡,不能以此镇卫社稷,立下万世功德 。为臣们奉诏在外,朝廷的命令和礼节都被阻隔 。以前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室中兴时,因山河隔阻,而几位郡守的地位和权力相当,彼此不能统率,于是众人共推窦融为元帅,终于建立功业,平息隗嚣叛乱 。当前国家危难,比陇、蜀割据时期严重得多 。曹操外则并吞天下,内则残害群臣,朝廷有内乱之危,而朝中并未结成抗御曹氏的阵线,实在令人寒心 。为臣们擅自根据我朝典章,加封刘备为汉中王,授官大司马,督统六军,召结同盟,扫灭叛贼,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等郡所辖建立封国,按照汉初诸侯王的先例设官置府 。这种因时变通之举,只图现时利于国家,专权行事应为可行 。
三国志先主传|屡战屡败终成功,知人善任稳中求



等待将来功业告成,为臣们将退而承担假托诏命之罪,虽死亦无怨恨 。”于是在沔阳设立坛场,军民排队相列,百官依秩陪位,奏章宣读完毕,即进献王冠给先主 。先主上表汉献帝说:“臣下以备位充数之才,承担上将的重任,督统三军,奉旨于外,却未能扫除贼寇,匡扶朝廷,长期让陛下神圣教化处于衰微,天下动荡不安,对此为臣常怀忧心,辗转难眠,痛心疾首 。往者董卓肇启祸乱,继之而后,乱臣贼子猖獗横行,残害天下 。全凭陛下崇高的德行神威,人应神助,或忠勇志士奋起讨贼,或上天降祸惩罚顽凶,乱臣贼子一扫精光,有如冰消雪化 。惟独曹操,一直未被除掉,篡夺国家权柄,肆意扰乱天下 。过去臣下曾与车骑将军董承策划讨伐曹操,因机密泄露,董承被害,臣下奔亡无立足之处,忠义之心难以实现,反倒让曹操穷凶极恶,杀皇后、毒皇子 。臣下虽召集结盟,一心想着奋力匡扶社稷,终因秉性懦弱缺乏雄威,以至多年不得成功 。常常担心自己早逝,而辜负国家的恩望,梦中长叹息,昼夜不得安 。现在属僚们认为从前《虞书》有言厚待亲族,用众多贤明之士来辅佐治理,自五帝对此义理修改以来,历传不衰 。周朝借鉴夏、商的经验,分封姬姓诸侯国,后来也确实得到了晋、郑两同姓诸侯国辅佐之福 。
汉高祖创立汉朝,尊崇王室子弟,封立诸侯九国,最终赖此诛灭诸吕,保稳社稷 。现在曹操厌恨直臣、仇视忠良,其追随之徒众多,包藏祸心,篡权窃国已暴露无遗 。有鉴于宗室衰微,皇族中无人处于权要,现在属僚们参照古制,以权宜之计,上表尊臣为大司马汉中王 。臣下退而思之,受国家厚恩,负一方重任,出力而未得实效,而自己现在所得的过了头,不宜再空居高位而招致更多的非议 。但属僚们以大义迫臣称王 。为臣退而考虑到贼寇不灭,国难不已,朝廷将倾,国家将亡,这些都成为臣下忧虑自责但求以死报国的负担 。如果因时通变,以此能安靖朝纲,即使赴汤蹈火,臣下也在所不辞,又岂敢过分考虑不逾越常规而无所作为,致使将来后悔 。暂且顺从众议,拜受印玺,以抬高朝廷声威 。抬头想到爵号,位高而宠厚,低头思虑报国,忧深而任重,心中惶惶,气息吁吁,如身临万丈深渊 。为臣将尽力尽忠于朝廷,努力奖劝六军将士,督率天下忠义志士,顺应天时,扫灭逆贼,安宁社稷,以报陛下恩德的万分之一 。谨拜上奏章,借驿使交还原来授予的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 。”于是先主退往成都以其为治所 。提拔魏延为都督,镇守汉中 。此时关羽进击曹将曹仁,并在樊城生擒于禁 。不久孙权袭杀关羽,夺还荆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