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你”里面“秋水”念的那首诗是什么?( 三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
仿佛永远分离 , 却又终身相依 。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 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 脚下的土地 。
舒婷的诗 , 构思新颖 , 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 , 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
《致橡树》 , 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 ,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 , 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
因此 , 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 , 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 , 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 , 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
首先 , 橡树是高大威仪的 , 有魅力的 , 有深度的 , 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 , 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 , 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 , 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 , 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 , 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 , 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 , 风雨同舟的爱情 。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 , 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 , 有风吹过 , 摆动一下枝叶 , 相互致意 , 便心意相通了 。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 , 是心灵的契合 , 是无言的会意 。
两人就这样守着 , 两棵坚毅的树 , 两个新鲜的生命 , 两颗高尚的心 。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 , 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 , 开着红硕的花朵 , 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 , 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 , 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 , 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 , 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 , 具有开创性意义 。
另外 , 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 , 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 , 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 , 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 ,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
春风十里不如你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 , 增加你的高度 , 衬托你的威仪 。
甚至日光 。
甚至春雨 。
不 , 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根 , 紧握在地下 , 叶 , 相触在云里 。
每一阵风过 , 我们都互相致意 ,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 像刀 , 像剑 , 也像戟 ,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 像沉重的叹息 , 又像英勇的火炬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 仿佛永远分离 , 却又终身相依 ,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 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 脚下的土地 。
《十里春风不如你》的全诗是什么? “十里春风不如你”是冯唐诗《春》中的一句 。
以下是全诗: 《春》 春水初生 ,  春林初盛 ,  春风十里 , 不如你 。
“春风十里不如你”也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做的一首诗 , 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