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100字左右鉴赏,理解( 二 )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
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
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 。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
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 。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孔子的赞美词,一百字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怎么赏析诗歌100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 。
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
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 。
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 。
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 。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
- 眼霜|适合20岁左右的眼霜排行榜,适合20岁左右的眼霜推荐
-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字
- 《橡果姐妹》读后感100字
- 有哪些对 25 岁左右女生的人生建议?
- 10万汽车|10万左右最值得买的车型前十名,10万左右车型推荐
- 人间行走读后感100字
-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100字
- 懒惰脑科学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