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馆观后感

北京天文馆观后感
北京天文馆建于1957年,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这里接受科普教育,认识地球以外的太空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旧馆显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的需求,于是,筹划了十年之久的新馆建成了. 北京天文馆新馆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天文馆 。工程建筑设计由美国王弄极建筑师事物所和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承担完成;新馆在西外大街老天文馆的东南侧,占地两万多平方米,高度约30米,建筑立面中空透的玻璃、金属等现代建筑材料和双曲面玻璃、“弦体”等现代建筑语言与老馆庄重、均衡的厚重体量形成的鲜明反差,标注出二者在时间上的跨度与设计思想上的变迁,为天文馆建筑群增添了历史性特征 。
新馆由地下两层和地上五层组成,临街的北墙是一面玻璃幕墙,设计师为了突出科学的氛围,在大楼内部设计了一些由下而上弯曲的管形结构,力图在新馆中表现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弯曲的概念,透过玻璃幕墙,这些巨大“管道”隐约可见,引人注目 。
建筑物由五层钢筋混泥土结构、钢结构玻璃幕墙及采光顶、马鞍形玻璃通道和四个各具象征意义的玻璃旋体组合而成 。在四个玻璃旋体内部分别布置着世界首个数字实时全天域投影系统,拥有我国惟一的300毫米口径太阳真空望远镜,世界上最先进的3d动感剧场首次采用了船舱式坐椅,我国最大最先进的4d动感影院的特效也是匠心独具 。在建筑物中部设置了一个由异形玻璃拼接的马鞍形玻璃通道贯穿整个建筑,将北立面的玻璃幕墙和南立面的石材幕墙连接 。其建筑创意新颖、造型别致、层次分明,用玻璃与钢结构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过去与未来、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新馆不仅将曲线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结构上更是体现了科技的力量. 维曲面,设计、加工及安装难度均为国内幕墙业所不多见 。整个建筑物线条流畅合理,与周围建筑物益显和谐 。
北侧立面是一面30米高的玻璃幕墙,幕墙在靠近老馆穹顶的部分轻柔地弯曲,这一设计理念来自相对论中关于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可以使其周围空间弯曲的理论,这种处理手法不仅是对相对论的具象图式,更重要的是使新馆幕墙与老馆相距9米轻柔拂过,从而化解了两者的紧迫空间关系 。在主入口处,向内弯曲的双曲面中空玻璃幕墙超越了人们对于入口的通常空间体验,既是对“虫蚀洞”的拟态,也将玻璃材料的热塑性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穿越遥远时空的快捷方式———虫蚀洞,在概念上转换为内、外空间的连接通道 。玻璃幕墙里面四个形状不规则的玻璃桶体扭曲着穿出玻璃盒子的束缚伸出屋面,其设计意象来自弦体理论中弦体结构的数学模型的片段 。这四个“弦体”的内部分别是3d数字化太空剧场、4d环幕影院和楼、电梯等竖向交通空间 。它们赋予了外形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