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潮水的诗句是 ???( 四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三国·魏·曹操《观沧海》碣石:指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的大碣山 。
何:那么 。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
竦:即耸 。
峙(zhì):挺立 。
这是作者穷追袁绍残部路经碣石时所作 。
描绘了海波荡漾、山岛耸立,木繁草茂的壮观图景,烘托他当时昂扬的气概 。
●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
晋·乐府民歌《西洲曲》空绿:指倒映在水中的碧空 。
卷起帘幕天穹自然显得高远,海水摇漾着空中的碧绿之色 。
境界壮阔动荡,“摇空绿”三字,奇警 。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勾勒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春天潮水涌入长江,江海连平,明月潮水相伴而生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残夜将尽,朝阳已从海面升起;江南春早,年底江上已露春天气息 。
作者为客日久,日复一日,年一复一年,岁月蹉跎,回乡无日,送书无人,触景伤情,所以有上述的描绘 。
●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 。
唐·杜甫《不离西阁》旭日浮于沧海,众星挂在银河 。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唐·李贺《梦天》齐州:中州,亦即中国 。
九点烟:我国古代曾分置九州,登高远望如九点烟 。
一泓(hóng):一汪:绘出一幅壮观的九州高空鸟瞰图,可见作者气势不凡的胸怀和浓烈的浪漫色彩 。
●八月涛声孔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指浙江省塘江大潮的声响,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最为壮观 。
触:碰、击 。
两句把势大声洪的江潮描绘得如在目前,使人惊心动魄 。
全词是一幅精采的海边观涛画 。
●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
唐·赵嘏《钱塘》中秋:钱塘江海潮,以中秋之夜最为壮观,历来誉为天下胜境 。
写静景的壮阔和动景的声势,都极为出色 。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
宋·苏轼《望海楼晚景》一线:形容浪头象一排白线涌来 。
指顾:指点顾盼,喻时间极短 。
写江潮水初上的雄浑景色 。
李白《横江词》有“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之句,附录于此,以供参照 。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
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几许:多少 。
浑:简直 。
极写江潮的高大 。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
宋·潘阆《酒泉子》潮水汹涌冲来的时候,真疑心,大海里的水都光了,到处都象迎接潮水的锣鼓声 。
两句描写钱塘江潮水排山倒海的磅礴气...
哪些描写钱塘潮的诗句描写钱塘潮的诗句【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
【秋过钱塘江】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
描写水的诗句 1. 《观潮》宋代作者: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
2. 《杭州观潮》唐代 作者:姚合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 。
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 。
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
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 。
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3. 《十七日观潮》宋代作者:陈师道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4. 《瑞鹧鸪·观潮》宋代作者:苏轼碧山影里小红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