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各代表左还是右?( 五 )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
2、《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3、《 日齐山登高》 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4、《秋宿湘江遇雨 》 唐 谭用之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
5、《书愤》 宋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咏史这首诗 正确理解诗歌第二联的含义 咏史(其二)左思这首诗借咏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是在借咏史而咏怀,表达自己对曹魏以来严酷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
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层 。
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的内在联系 。
诗人从涧底松和山上苗起兴,以“涧底松”喻寒微出身者,以“山上苗”喻世族出身者 。
在诗人看来,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
诗人还从历史人物中找出了例证:“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在金张和冯公的对比中揭露和谴责腐朽制度所衍生出来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描写建安风骨的诗句建安诗歌的时代风格:三国两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
在它之前的两汉时期,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辞赋,诗歌大多是乐府民歌,文人创作不多 。
进入三国以后,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诗歌,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蓬勃发展 。
三国两晋时期的诗歌,曾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 。
依次是三国前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 。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诗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产生了一些“诗史”式的作品 。
曹操、王粲、曹植、蔡琰等都有一些描写汉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同情人民所受深重灾难的优秀诗篇,如《薤露行》《蒿里行》、《七哀诗》、《送应氏》、《悲愤诗》等 。
这些诗作,“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写得很有深度 。
建安诗歌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 。
建安诗歌还在汉诗质实朴素的基础上加之以采润,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的风貌,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结合 。
建安诗歌还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程度不等地贯穿于建安诗人的创作中 。
究其成因,同汉末以来的社会动乱有着直接关联 。
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 。
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 。
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 。
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 。
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述志,极为得心应手 。
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杂诗》 6首、《送应氏》等 。
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 。
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 。
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三国两晋长达 200年的时间里,继作者几乎寥寥,只有缪袭、韦昭、傅玄等曾写过少数几篇以七言为主的诗 。
其原因是由于当时一般文人对七言这种来自民间的诗体存有相当成见,认为它“体小而俗”(傅玄《拟四愁诗序》)的缘故 。
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
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