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情洋溢的诗赞美黄河( 三 )


编辑本段词牌格律词牌《清平乐(yuè)》 , 原为唐教坊曲名 , 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
双调四十六字 , 八句 , 前片四仄韵 , 后片三平韵 。
为宋词常用的词牌 。
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 , 其中晏几道尤多 。
部分词牌名忆王孙生查子卜算子诉衷情南歌子鹊桥仙一斛珠临江仙绵缠道江城子如梦令点绛唇采桑子忆秦娥醉花阴虞美人踏莎行渔家傲谢池春满江红乌夜啼浣溪沙钗头凤清平乐浪淘沙南乡子蝶恋花苏幕遮青玉案声声慢长相思菩萨蛮谒金门更漏子鹧鸪天玉楼春一剪梅定风波天仙子沁园春[1]格律中平中仄(韵) ,  中仄平平仄(韵) 。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  中仄中平中仄(韵) 。
中平中仄平平(韵) ,  中平中仄平平(韵) 。
中仄中平中仄(句) ,  中平中仄平平(韵) 。
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 ,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 。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 , 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 , 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 , 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 , 镜头稍远 。
“茅檐低小” , 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 , 江上燕子故来频 。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 , 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 , 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 , 而溪上草已返青 , 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 , 说明春到农村 , 生机无限 , 又是农忙季节了 。
作者略含醉意 , 迤逦行来 , 及至走近村舍茅檐 , 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 , 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 , 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 , 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 , 娓娓地叙家常 。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
这样讲 , 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 , 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
下片写大儿锄豆 , 中儿编织鸡笼 , 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农业劳动 。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 , 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 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 , 和盘托出 , 跃然纸上 ,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 , 意境耐人寻味 。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 , 才悠然自得其乐 。
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 , 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 , 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 , 更为含蓄 , 也更形象化 。
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 , 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 , 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 , 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 , 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 , 从艺术效果看 , 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 , 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 , 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
编辑本段作者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
原字坦夫 , 改字幼安 , 别号稼轩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 , 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 , 由陇西狄道迁济南 , 故为济南人 。
高祖辛师古 , 曾任儒林郎 。
曾祖辛寂 , 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
祖父辛赞 , 因累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