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杀白起后悔吗?秦昭襄王杀白起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秦昭襄王杀这个白起的事情,那么有人问了,这个秦昭襄王为什么非要杀这个白起呢?这个秦昭襄王杀白起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呀!
秦昭襄王杀白起是肯定不会后悔的,秦昭襄王杀白起不仅仅是范雎的谗言还有白起自己的原因,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要杀白起呢?接着往下看 。

以为白起死于范雎的谗言 。仔细分析秦昭襄王,就会发现问题远非范雎谗言这么简单 。
秦昭襄王是一个很明智、善于决断的人,但又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并没有什么争权夺利、名誉地位之心,可以说是一个心地比较纯洁的人 。自19岁即位,朝政大权就由母亲宣太后和舅父魏冉代理执掌 。当然,宣太后和魏冉也不是庸主,把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秦昭王四十年来都习惯于顺从宣太后和魏冉的见解 。当然,昭王的意见,魏冉也很尊重,君臣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
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60岁时,范雎的到来,才一语惊醒昭襄王 。昭王这才免去魏冉的丞相职务,从宣太后手中收回执政权,由自己亲政,任命范雎为秦国丞相 。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就发生了长平之战,昭王派人使用离间之计,让赵王用赵括撤换掉廉颇;而暗中让白起挂帅替换王龁(he);及赵括被围后,立即命令全国郡县15岁以上男子全部支援前线,这都是秦昭襄王的决策,当然,肯定有范雎的计谋在里面,不然,昭王是想不起来使用离间之计,以及离间楚、魏与赵的关系,不使其去救赵的 。

可以说,范雎在秦昭王的决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谋臣角色 。秦昭王的长处就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采取正确的决策 。
秦昭王在亲政之后,由一个比较单纯的人向一个成熟的帝王的过渡,其中秦昭王对帝王权术也应该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他的师傅应该就是范雎,这是六国官僚最擅长的拿手戏 。
长平之战,秦昭王后期已经参与,但资料显示,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投降的战俘,并没有向秦昭王请示的迹象,应该是白起擅自做主 。对于白起的残忍嗜杀,心地单纯的秦昭王不会没有看法和不满 。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要一举灭赵,范雎与秦昭王则认为秦国也已经损失近半,无力一举灭秦,终止了白起的行动 。这导致白起与范雎结下仇怨,也可以说白起也对秦昭王有所不满 。
范雎虽然有赵国的求情及离间计因素在里边,但以范雎的聪明才智,不会识不破赵国的诡计,也不会听不出说客对他与白起的挑拨离间,说:“假如白起灭赵,就会封为三公,地位就会在范雎之上,与范雎争权”,这简直就像骗小孩子的言语,怎能骗得了范雎?范雎在昭王心目中的分量,岂是白起所能动摇的?范雎自己会更清楚自己的地位 。即使后来范雎举荐的人,投敌叛国,按法律范雎应受到株连被杀头,范雎自己也感到无地自容 。这时,昭王还对他始终百般呵护,甚至不让大臣提及此事,可见昭王对他的信赖有多深 。只不过范雎能识破阴谋而不说破,也应是考虑到秦国灭赵的时机还不到 。所以,顺水推舟,做个空头人情而已(赵国的离间之计成功,应该是赵国自认为成功) 。事实证明,秦国灭亡第一个国家——赵国时,是在24年后的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 。假如赵国这么好灭亡的话,也不会等到秦始皇十一年才去灭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