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读书笔记如何写?

孔子世家赞读书心得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 ,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 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 , 想见其为人 。适鲁 ,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 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 当时则荣 , 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 , 传十余世 ,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仡侯 ,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 可谓至圣矣!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后的一篇简短精辟的评价 , 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孔子的高度赞扬和向往 。
首先 , 在写作的技巧上 , 作者首先引用了一段《诗经》的话来总结 , 借用《诗经》中“兴”的写作手法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表面上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 , 实际上是对孔子学问的赞扬 , 接下来作者便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佩之情——“虽不能至 , 然心乡往之” , 定下了这段文字的基调 。在确定了基调以后 , 接下来就是开展论证了 , 这里作者主要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的:通过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和孔子的生前作为在“当代”的影响力 , 得出了“可谓至圣矣”的结论 。由此可见 , 这段文字虽短 , 却短小精干 , 有很强的文学性和逻辑性 , 一气呵成 。
其次 , 在内容上 , 这篇短文主要是要表达作者对孔子治学成就的赞扬和向往 。作者通过“读孔氏书” ,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 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与孔子 , 一步一步递进 , 从而得出孔子“可谓至圣”的结论 , 内容简短 , 一气呵成 。
最后 , 本文有很好的现代意义 。第一 , 它提醒当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读万卷书 , 也要行万里路 , 不做死学问 。作者大量阅读了孔子的著作 , 由此萌发了“想见其人”的想法 , 于是 , 他“适鲁 ,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 实地考察“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 通过如此一番 , 作者对孔子的只是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 , 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历史任务尤为重要 , 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实现 , 民族复兴大业成败 。正如毛主席所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广大学者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理论来源于实践 , 理论指导实践 , 不做虚假学问和死学问 。第二 , 它表明了知识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 当代学人应勉力而学 , 为文化事业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 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从横向来看 , 知识文化影响着所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 诸如科技水平、观念意识、风俗习惯等等 。在孔子时代 ,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体系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 , 净化社会风气贡献了力量 , 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思想中重要的一脉 。从纵向来看 , 儒家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 , 并非停留在历史当中不前 , 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保留下来 , 到了汉武帝时代更是上升到了“独尊儒术”的崇高地位 , 至今仍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现代社会中 , 各种思想纷繁复杂 , 学术观点林立 ,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 广大知识分子更应该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 勉力而行 , 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做好科学文化工作 , 为人类知识文明的大厦添砖加瓦 。第三 , 它昭示了当代学者要把治学和做人相统一 , 不仅追求学术上的高成就 , 也要追求人格上的高成就 。历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优良的传统 , 那就是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 , 不仅要做学问上的大师 , 也要做道德上的楷模 。孔子被在此文中之所以被作者尊为“至圣” , 不仅仅是因为他优异的学术成就 , 与他崇高的道德也不无关系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 , 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 。伦理道德在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 在学术上也是如此 , 很难想象一个在伦理道德上有重大缺陷的知识分子能在学术上被推崇 。而在这一点上 , 西方文化便不是如此 , 他们似乎并不将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与学术成就做必然的联系 , 学术是学术 , 生活是生活 。所以 , 我们也就看到了诸如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家至今仍然被学术界所推崇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 , 我们始终是无法摆脱传统的 , 况且仅就这个传统而言本身并无坏处 , “修己以敬 , 修己以安人 , 修己以安天下” , 这样的情怀应当为当代知识分子所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