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 五 )
为了不连累他人和自己的母亲,他面无惧色地前去投案 。
临行前,他的母亲坚定地对他说:“你既是与其他正直的名士一起,为义而死,那是值得的 。
”苏轼为此曾认真地问过母亲:“如果我也成为范滂那样的人,妈妈同意吗?”母亲答道:“你能作范滂,我就不能作范母吗?”苏轼十分感动,他更加勤奋而有志气了 。
几年以后,苏洵游学回家,又加强了对他的教导 。
父亲常常躺在长椅上听他和弟弟苏辙朗读诗文,时而纠正他们的发音,或替他们解释疑难 。
平时,父亲也出题要他们作文写诗 。
苏轼十岁时就有不少佳作了,在一篇《黠鼠赋》的短文中,他生动地描写了一只小老鼠如何巧妙地骗过了捕鼠人的情景 。
他的另一篇由父亲命题的评论性文章《复侯太初论》亦初步显示出他卓越的辩才 。
苏洵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趋向具有现实主义内容的质朴文风,反对一味堆砌华丽词藻和典故的空洞无物的文体 。
为了鼓励苏轼发奋读书和创新,苏洵曾特地送给他一块很好的砚石,而苏轼亦一直珍贵地保存着 。
在这个文学气氛极浓的家庭的抚育下,苏轼的才华得到了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
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就同窗读书,以后又一起考中进士 。
苏辙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在散文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与父亲、哥哥一道,同列于“唐宋八大家” 。
苏氏两兄弟由于政见相同,在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总是相一致 。
他们在患难中互相帮助,在坎坷中互相慰藉 。
苏轼曾说:“我自少就了解子由(即苏辙),他天资聪颖,岂仅是我的弟弟,也是和我志同道合的益友啊 。
”而苏辙在哥哥的墓志铭上则写道:“哥哥无比关怀和照顾我的时候,是我的长兄;在不倦教诲我的时候,则是我的老师 。
”当时,苏轼和苏辙在不同的地方做官,他们经常写诗互赠,有时还在梦中彼此相会 。
苏轼有许多诗词是表达他对弟弟的想念和亲切感情的 。
26岁时,他平生第一次与弟弟分别 。
不久,他在给弟弟的第一封诗信中说:我尽力登高,眼看着你在残照的月光下,骑着一匹瘦马渐渐地去远了;我真是害怕岁月流逝的飘怱,不知今后在寂寞时由谁来给我以安慰呢?苏轼39—41岁时在青岛附近的密州当太守 。
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他举着酒杯,面对一轮明月,忽然想起了未能相见的弟弟,诗人的想象和激情一涌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因景而写情,月亮不应与人有什么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团圆呢?接着,笔锋突然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时把想象推向人们未曾到过的境界:尽管兄弟相隔千里,但不也总是能够分享明月的光辉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便是他留下的千古绝句 。
确实,只有苏轼这样伟大的词人,才能用如此高远的意境将人间的纯真的友爱之情表达出来 。
苏轼在19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年方十六的王弗为妻 。
早婚和父母作主,照例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习惯 。
王弗是个普通的四川姑娘,能够认字,爱好学习 。
苏轼读书时,她整日在他的身边不愿离去 。
开始,苏轼并不知道她能看懂,以后,当苏轼对一些篇章的内容稍有忘记时,王弗却能清楚地复述出来,这使苏轼很惊奇,一问,才知道她对其他的书籍也都能了解其大略 。
王弗性格温厚、稳重,而苏轼则生性坦率、豪放 。
有时候,他太容易相信别人了,不管和谁说话,都喜欢倾吐内心的秘密 。
王弗很了解自己的丈夫,时时提醒他要注意那种表里不一的人 。
平时苏轼会见客人,她就站在屏风后面细听 。
有一次,一位来访的客人与苏轼谈了很长时间 。
客人走后,她对他说:“你何必浪费时间和这个人说话呢?他一直在注意设法迎合你 。
”苏轼对妻子的感情是很深的,但王弗不幸在27岁时去世 。
十年后,苏轼还作了一首悼念亡妻的词 。
他满腔哀思地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
”这真是至情至性之词,有人评论它“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是很中肯的 。
苏轼丧妻...
《东景》宋苏轼的诗内容苏轼的《湖上初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100字
- 苏轼:养一个好心态,顶得上世间一切良药
- 岁月易老,心要年轻
- 诗人|唐代十大诗人排名,唐代最著名的十大诗人
- 心情不好,去做这8件事
- 宋代诗人|宋代最著名的十大诗人,宋代出名的诗人
- 《苏轼词八讲》读后感1000字
- 诗人|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人,历史上有名的诗人
- 诗人|中国近现代十大诗人,近代诗人排行榜前十名
- 麻烦!(此文无价)